红颜遗恨
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外界处于相对封闭的状况。普通人出国固然很难,国外华人要回国也不容易。在当时,能够自由往返于中美之间的华人仅两位——一是杨振宁教授,一是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
张灵甫与王玉龄的结合堪称传奇。
王玉龄是湖南长沙的“富二代”。抗战胜利后,张灵甫在南京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二期深造,一位姓张的处长无意间说起在长沙知名度很高的王家小姐:年轻、漂亮,而且很有个性。张灵甫产生了兴趣,就亲自跑到长沙去见识一下。
这天王玉龄在理发店理发,遇到了一个“怪蜀黍”:他踏进店门,径直走到王玉龄身后,从镜子里直勾勾地看着她。王玉龄从没见过一个男人这么看人,就横了他一眼。这位“怪蜀黍”就是张灵甫。
“后来张将军告诉我,如果不是横他一眼,而是冲他笑,他就不会追我了。因为当年喜欢他的女人有很多,我横他一眼,他可能觉得我很特别”。多年后,王玉龄如此陈说往事。
张灵甫展开了爱情攻势。1945年,17岁的王玉龄与42岁的张灵甫在上海金门饭店结为夫妻,轰动一时。婚后,两人居住在南京,过了一段平静而甜蜜的夫妻生活。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当年8月,张灵甫率部队从南京投入华东战场。在战场上的张灵甫还时常给妻子写信。王玉龄回忆:“我记得很清楚,他从不把战场的硝烟和死亡写在纸上,相反,他的信总是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打仗的时候,他还给我画了一个图样,讲我们家的那个院子里的花,要种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种什么花,他都写给我。他从来没有让我感到恐惧。”男人的铮铮铁骨和丈夫的似水柔情,均在张灵甫身上得到体现。
张灵甫死前10天,王玉龄生下儿子。后来母子二人随国民党一起去了台湾,随后又远走美国。
周恩来对张灵甫的阵亡甚为痛心,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张灵甫是自己的学生,应该把他争取过来。1973年,周恩来通过各种渠道,获知王玉龄寓居美国,于是邀请她回国访问。经过反复考虑,王玉龄终于踏上了离别已久的故土——打动她的,当然有中共的诚意,但足以让她重回故土的,恐怕还是与夫君张灵甫的“没世难忘恩爱情”。
(作者系文史学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