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的父親、后小鬆天皇畫像

 

一休修行的成長之路

動畫片和迷你劇裡,小一休時常對著用母親衣物扎成的小人偶,無聲訴說著內心綿綿不絕的思念,堪稱煽情淚點。迷你劇結尾更是設置一休母親伊予局夫人,為了磨煉兒子心志,“讓他走自己的路”,以后專心修行,而對一休刻意避而不見。真實的歷史相差無幾,一休出家后與母親一別,長達十六年未再相見。

一休自小聰慧過人,十二歲時便前往壬生寶幢寺,與幾百個成年和尚一起學習《維摩經》,兼學詩法。在當時的日本,出家能受到最好的教育,一個有學問的和尚必得學習中國文化。一休是其中出類拔萃之人,他既寫得一手好漢詩,大寫意的潑墨書法也飄逸過人。他在十三歲時寫出名噪一時的漢詩《長門春草》:“秋荒長信美人吟,徑路無媒上苑陰。榮辱悲歡目前事,君恩淺處草方深。”詩中的“美人”就是代指自己的母親,既為母親命運的蕭瑟嘆惋,也傷懷咫尺天涯兩人不得相見。

第298集動畫片中,一休離開了安國寺。他與母親、師兄、朋友們一一惜別,踏上了遠游修業的艱苦之路,為這套動畫片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一休的確在十三歲開始外出游學,他前往建仁寺向慕哲大師學習作詩之法。他天資聰穎又刻苦用心,熟讀各種佛經和俳句,每天寫一首詩作為功課,技藝日益精進。當時信奉臨濟宗的禪寺,與足利家關系密切,受到幕府的直接保護,所以日益興隆。許多武士和貴族子弟,無心向佛,卻紛紛出家到此,借此攀附權貴。於是寺廟中竟一時風行比出身、比門第,還斗富。一休對此極為不屑,經常掩耳出堂,寫了諸如“姓名議論法堂上,恰似百官朝紫宸”等許多詩給予諷刺。慕哲大師告訴他:“現在禪門頹敗,非一柱可支,但三十年后你的話將會引起大震動,帶來革新,且先潛心好好修行,忍耐並等待。”

西金寺的謙翁大師除了辛勤勞作,便是閉門修行,從不與求名聞利之人往來,“高風激世”。十六歲的一休聽聞后,頓生傾慕之心,定要追隨謙翁大師。謙翁問,你願意離開那麼富足的寺院,隨我苦修嗎?一休堅定的決心打動了他,成為謙翁唯一的弟子。他還取自己名字中的“宗”字,為一休取名宗純。一休跟隨謙翁精研佛家內典與俗家外典,嚴格遵循禪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規,生活極為清苦,而精神上卻極其充實快樂。轉眼四年過去,一日,謙翁將一休喚至跟前,說:“我所有的東西都傾倒給你了啊。”隨后就臥床不起。一休盡心照顧師父,但無濟於事,謙翁大師不久就圓寂了。

師父去世,對一休的打擊極大。《年譜》中說他“致祭無資,徒心喪耳”,沒錢祭奠,而唯有心痛。一休一連閉關七天,卻難解心結,想起自己苦難的身世,生離的母親、死別的師父??一時竟預備沉琵琶湖自盡。也許還是母子連心,萬分緊急時刻,母親突然派來了使者。信使勸一休不要干傻事,毀身而失孝,悟道還有的是時間。一語驚醒夢中人,一休放棄自殺,進京覲見母親。十六年后的這次見面,母親鼓勵他追求純潔的信仰,一休再無挂礙,決心追隨全日本修行最嚴厲的華叟大師。他以赤誠之心,寒冬經日佇立山門外,感動大德寺主持華叟,投入其門下。

1419年,二十五歲的一休,在一次聽盲人演奏平曲時首次開悟。華叟用“一切皆休、一切放下”之意,賜他道號“一休”,至此一休宗純這個名字才被傳揚叫開。二十七歲一天夜裡,他在琵琶湖上坐禪,忽地聽到烏鴉鳴叫,於是想到和歌有雲:得聞烏鴉暗黑不鳴聲,未生前父母誠可戀。他頓悟出生前的未分別智才是自己的本源實相。次日,一向嚴苛的華叟聽其所言所感,承認他“此是羅漢境界”。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