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和园里故事多——中国最大的"皇家剧院"修复重张--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德和园里故事多——中国最大的"皇家剧院"修复重张

2013年05月06日19:18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颐和园珍宝揭秘之重修德和园

  五一的颐和园,桃花盛开,绿柳成荫。东宫门外的广场上人流如织,进仁寿门,沿仁寿殿向西走不远,绕过假山,人们发现,一座修复一新的门楼映入眼帘,这就是刚刚重修开放的德和园了。德和园的重开,为颐和园增加了一处新景观,这座“皇家剧院”也为人们了解京剧历史增加了一处课堂。

  中国最大的“皇家剧院”修复重张

  德和园位于颐和园仁寿殿北侧,占地面积约59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940平方米,包括大戏楼、颐乐殿、看戏廊、庆善堂等24座建筑,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处皇家戏园建筑群。其前身名曰怡春堂,始建于1750年,1844年毁于大火。光绪朝重修颐和园时,为满足帝后,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娱乐生活,样式雷第七代传人雷廷昌担当设计,耗资71万两白银建成一座具有升降舞台的大戏楼,这座大戏楼也成为了清代皇家戏楼成就的终结之作。

  进颐和园东宫门,过仁寿门,沿仁寿殿向西走不远,绕过假山,一座门楼映入眼帘,这就是德和园了。

  德和园的门楼并不大,与其身后的三层戏楼相比有点略显矮小。进入院内是一幢四进院的建筑组群,大殿气势雄伟,殿堂、戏台、游廊错落有致。大门正对着的是扮戏楼,是演员的后台区,两侧裙房林立。从东西两侧绕过扮戏楼,进入戏楼院,这里是演戏和观戏的核心空间,戏楼院南侧是一座三层的戏楼,这就是德和园的主体建筑——大戏楼了。戏楼的正对面是颐乐殿,也是当年帝后,尤其是慈禧太后的观演区,戏楼院两侧是看戏廊,东西各十间。当时,王公大臣被赏看戏是一种恩宠更是一种荣耀。颐乐殿的北侧就是庆善堂了,是帝后休息的场所。

  大戏楼由两层的扮戏楼和三层的大戏台组成,占地385平方米,总高约22米,相当于现在的7层楼高。戏台共有三层台面,名福、禄、寿三台。每一层台面都设上下场门,可同时演出。大戏台首层设有仙楼,左右有楼梯以供上下之用,顶部设有天花,中间有方形天井,天花与二层楼板之间距离1.8米,可供演员、道具出入。二层东西两侧设有直跑楼梯,供后台人员往返于扮戏楼与戏台三层,该层顶部无天花,为三层楼板,设有多道木枋,类似密肋楼板。三层楼板中间留有天井,天井旁边有升降装置,可使演员、道具在一、二、三层之间流动。

  大戏楼台面地板下还安置了水井和贮水池,起聚音和共鸣作用。戏台还设有翻板和高压水机等机关,这些“特殊”装置可以在大戏开演时创造出特殊效果:雪花从天井飘下,水景从地井喷出,营造出神仙自天而降,鬼怪自地而出的效果,十分惊险壮观。

  为表演大切末戏(使用大型道具的演出)时,提供真水上台和增强演唱时的共鸣效果,在一层戏台底部开挖了一口深10.1米,上口径1.1米,下口径2.8米的砖井(大水井)。砖井的东、西、北三面还开挖了五个见方约1米,深1.28米梓池(小水池)。与这五个水池相对应,在二、三层戏楼上建有滑车、辘轳。演戏时可以上下配合,同时表演有水法、戏法的大切末戏。

  如今戏台内滑车、辘轳依然完好,在德和园戏楼修复时,通过测试,滑车、辘轳负重能力完好,至今使用灵活自如。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