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和园里故事多——中国最大的"皇家剧院"修复重张【2】--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德和园里故事多——中国最大的"皇家剧院"修复重张【2】

2013年05月06日19:18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工程耗资71万两白银

  德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颐和园)时期的怡春堂。早在元代,这里就青山秀美,永定河冲积扇形成了瓮山泊(西湖)。明代围绕着瓮山泊一带形成了山湖、寺庙、村庄和农田。诗人文徵明有诗赞: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清乾隆皇帝十四年(1749年),为解决北京西郊水患,迎接生母崇庆皇太后六旬万寿,拓展西湖、堆培瓮山,启动了清漪园工程。为方便来园视察,玉澜堂、宜芸馆被辟为皇帝办事殿。乾隆皇帝为便于奉母请安,又在玉澜堂东侧,即德和园所在的位置修建了一组院落——怡春堂。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一场大火将存世92年的怡春堂焚毁。咸丰十年(1860年),怡春堂遗址又见证了英法联军的罪行。怡春堂和园内其它建筑默默地在荒废中等待复兴。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奕譞奏请恢复昆明水操,重修清漪园工程拉开序幕。两年后,清漪园改名颐和园。勘察设计是由时任样式房掌案样式雷第七代传人雷廷昌担任,施工则由兴隆、义和、德兴等10余家木厂分担。

  据记载:德和园的设计曾经过四次调整,共有五种方案,慈禧亲自审看方案图样,提出修改意见,由此可见慈禧对德和园修建的重视。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德和园基本完成。工程耗资71余万两白银,在颐和园重修经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仅次于佛香阁造价78余万两。

  德和园戏楼建成后,慈禧在此观剧超过300天次,其中最多一年40余次,而且,每次由宫中来园的第二天必定观剧。颐和园内上演的戏剧除由升平署演出外,大部分是传宫外戏班及“内廷供奉”,有“三庆班”、“义顺和班”、“玉成班”、“宝胜和班”、“四喜班”、“同春班”、“春福班”等。慈禧在这里看戏达13年之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西逃,包括德和园在内的颐和园又经一场洗劫。

  60年间曾三次修缮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德和园殿座进行了整修并油饰彩画。

  1984年,为迎接国庆35周年,颐和园将德和园殿座油饰一新。利用原有古建房屋及专有的历史,以原状陈列和专题陈列的方式开辟展区,其中大戏台和颐乐殿布置为原状陈列,扮戏楼陈列车舆、戏衣,东看戏廊布置为“慈禧生活用品展”,西看戏廊布置为“清代宫廷玻璃器皿展”,两廊展厅壁间还陈列着多幅慈禧在颐和园的生活照片。

  2012年11月,随着金龙和玺彩画的最后一笔收笔,德和园大戏楼亮出新颜,按照光绪时期彩画纹样重绘的和玺彩画发出耀眼的金光,历经百年的皇家戏楼更加雄伟与韵味十足。

  此次修缮是建国后对德和园进行的规模最大、最科学严谨的一次修缮,包括大戏楼、颐乐殿、庆善堂等24座古建筑,工程历时13个月竣工。

  修缮遵照不改变文物原状、不破坏文物价值、最大限度的保留和最小干预的原则,保留了德和园的建筑法式、构造特点和历史遗存。

  修缮包括:拆除裹垄屋面,恢复传统清水捉节屋面;对建筑结构进行了全面的整修,更换了糟朽严重的望板和木构件;恢复了古建门窗装修形式;室内重新裱糊,装修烫蜡;按照清光绪时期德和园彩画样式、纹饰进行了恢复。

  本次修缮最大的变动是恢复了光绪时期东西看戏廊原有格局和功能。修缮后,德和园大戏楼安装了12个变形监测传感器,一旦古建发生沉降、倾斜、位移等变化,监测人员将能在第一时间获知并进行处理,监测精确度可达毫米。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