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新闻热点

黄纬禄:用全部生命写就“导弹人生”【2】

——记“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黄纬禄

2016年09月29日14:5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1059”(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零的突破!

  1964年6月,“东风二号”取得圆满成功,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

  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中国导弹研制试验成果震惊了世界!

  十年,黄纬禄和他的同事们发扬自力更生和勇于登攀的精神仅用了十年,便走过了从仿制到研制的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了中国导弹零的突破,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取得了被外电评论为“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的进步。

  一定要把中国的固体导弹搞出来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已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液体地地战略导弹,但是液体导弹准备时间长且机动隐蔽性差,缺乏二次核打击能力。面临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国急需有效反制手段。研制从潜艇发射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势在必行。

  黄纬禄临危受命,担纲我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

  为了准确掌握具体情况,黄纬禄走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大漠荒原、戈壁深处。他发现,研制条件十分欠缺,急需少花钱、多办事、快办事、办成事。他心急如焚,食不甘味,无法入眠。

  黄土高原上正在兴建一个长50米、宽30米、深30米的巨大水池,准备用于模拟潜艇水下发射条件。黄纬禄顶着阵阵风沙,冒着层层尘土,站在了这个正在由几百个工人开挖的巨大土坑前,眉头紧锁。大坑已经投入了几百万元,以后还要投入多少、建成后运行费用多少,引起了他的焦虑深思。黄纬禄觉得:“我们的科研经费是人民节衣缩食省出来的,国家底子薄,经济困难,我们要为国分忧,在不降低性能指标、不延长研制周期的情况下,尽量少花钱多办事,能节省一点就节省一点。”黄纬禄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的试验程序,引起了轰动,并得到了国防科委的认可。“台、筒、艇”就是第一步在发射台上做试验,第二步在陆上发射筒中打导弹,第三步在舰艇上打遥测弹。省去了投资巨大的水池,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大量研制经费和时间,开创了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试验程序。

  为了获取导弹水下基本力学参数,进行模型弹投入水中入水深度的试验,是一个必经的步骤。模型弹是一个近10吨、直径一米多、长10多米的白色钢壳“大家伙”,如何投入水中、投在什么地方,是一个困扰大家的难题。有人提出:哪有这么高的平台安放模型弹?这么重的弹怎么起吊投出啊?这么大的弹体落下来万一砸在潜艇上,不是很危险吗?面对别人的质疑、面对同事的动摇,胸有成竹的黄纬禄知道,光靠计算数据是说服不了别人的,必须有“奇招”。1970年7月的一天,人们看到,在新建成不久的南京长江大桥中央,停放了一台巨大的吊车,似火的骄阳下,那个白色的“大家伙”正在被反复地以各种姿态投入水中,并获取了大量的有效数据。

  就这样,黄纬禄带领这支年轻的研制团队,勇敢地向困难发起挑战,克服了研制起点高、技术难度大、既无资料和图纸又无仿制样品、缺乏预先研究等许多困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条件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大量的各类试验验证,反复修正设计,终于取得了固体导弹技术和潜射技术的重大突破。

(责编:周子玉、管业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