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四成大学生接受裸婚,能理解“假离婚”--强国社区--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社区>>强国新闻

《态度》之“青年价值观”调查特别报道(二):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四成大学生接受裸婚,能理解“假离婚”

2013年05月06日16:19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急剧变化,这些变化牵动着价值观念的转型。青年人是人类历史上各个时代中最活跃的力量,通过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尤其是对亲情、婚恋和职业的看法,可以约略窥见社会动态的一个面相。

    2013年4月中下旬,人民网强国社区调查专栏《态度》联合国内专业调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针对15~34岁的青年开展了一项主题为“青年价值观”的调查,内容涉及亲情观、婚恋观和职业观,调查结果于5月初在人民网发布。调查进行的同时,《态度》在北京、武汉、贵阳、兰州、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湘潭等9个省市的10所高校征集了十余名校园志愿者,随机抽取145名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工作的80、90后,就相关话题进行采访,本文为《“青年价值观”调查特别报道》的第二篇。

    近年来,《蜗居》、《裸婚时代》等电视剧在国内热播,剧中贴近社会现实的演绎,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当代青年对于婚恋的态度。当传统的“门当户对”思想遭遇现代生活的冲击,当今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如何看待爱情和婚姻?本网校园志愿者对一些在校生和毕业不久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随机访问时发现,大学生对于婚恋的态度比较谨慎、尊重传统,择偶标准十分相似,最看重人品性情,经济条件居于次要地位,功利色彩较淡。

    期待爱情,谨慎择偶

    2012年年底武汉某高校针对本校学生开展的一项“恋爱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45%的男生和51%的女生“已经或即将进入恋爱状态”,局部地反映出大学生恋爱率不低。

    本网志愿者此次随机访问的结果显示,在校生约六成谈恋爱的目的是“为了爱情本身”,超三成是“为了建立家庭”。

    比起对“爱情”的单纯期待,大学生对婚姻的态度显得更为谨慎。受访者普遍表示,恋爱时可能更在乎彼此是否“有感觉”,但婚姻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要融入配偶的社会关系网络,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涓滴小事也对双方的个性和相处方式提出了挑战,所以婚姻选择不能草率。“恋爱是恋爱,婚姻是婚姻。”北京大学女生赵昕(化名)说,“选择丈夫和选择男朋友标准不同,‘门当户对’的思想在今天并不过时。”

    择偶标准具普遍性:看重人品性情,经济条件次要

    采访中发现,大学生对婚姻中物质基础的看法较为理性,没有人赞同“只要爱情,不要面包”,但物质并非首要因素,人品性情、价值观优先于物质条件,个人能力和“身高相貌”也很重要;并相信夫妻双方应该一起奋斗,既不应“啃老”,也不应存在经济上的依附关系,尤其女性,经济上要独立。

    “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我认为只有不思进取的人才会这样。”北京大学女生赵昕(化名)如是说。对于当下一些青年择偶功利化的现象,上海理工大学女生田璐(化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应该撑起一个家庭,但我认为对于现在的男青年来说,这更多是对责任和胆识的要求,而且夫妻都应该有各自的事业。”

(责编:袁孟秋、欧兴荣)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