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宣布將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音樂人兼作家鮑勃·迪倫
近日,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音樂人兼作家鮑勃·迪倫。年屆75歲的迪倫成為自1901年諾貝爾文學獎創立以來首位獲得該殊榮的音樂人,也成為自1993年托尼·莫裡森之后,又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人。與此同時,諾貝爾文學獎該不該給歌手成為各國人民熱議的話題,有媒體認為,迪倫獲獎是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結果。
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薩拉·達尼烏斯近日在瑞典文學院會議廳揭曉諾貝爾文學獎。文學院在當天發表的新聞公報中說,迪倫因為“在美國歌曲傳統形式之上開創了以詩歌傳情達意的新表現手法”而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
對於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世界各國媒體產生了廣泛的討論。英國《衛報》寫道,“鮑勃·迪倫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音樂唱作人。由於在賠率名單上出現的頻率高,曾被視作是諾貝爾獎的陪跑成員之一。2011年,已結束的賠率賭注使其獲獎概率飆升至第四,正如英國立博公司形容的那樣:‘這是消息靈通的文學愛好者們一場籌碼頗多的賭博’。”
《紐約時報》撰文寫道,“瑞典文學院選擇一位流行音樂人贏得世界文學界最高的榮譽戲劇化地重新定義了文學的邊界,引發了對歌詞是否與詩歌具有同樣藝術價值的討論”,文章指出,“迪倫獲獎被認為是彌合了高雅文學和更具商業氣息作品之間的鴻溝”。
諾貝爾文學獎是對獲獎者一生文學成就的肯定,而非隻獎勵某一部作品。在《紐約時報》題為《鮑勃·迪倫獲諾貝爾獎重新定義文學邊界》一文寫道,“現在,迪倫先生,搖滾音樂界的詩人被授予了同T·S·艾略特、加西亞·馬爾克斯、托尼·莫裡森等人具有一樣榮光的諾貝爾文學獎”,文章指出不少人對歌詞可以與詩歌等高雅文學作品等量齊觀持有不滿意見。《華盛頓郵報》也稱迪倫獲獎的消息是“瑞典發生的爆炸性新聞”。
美國小說家拉比·阿拉曼迪公開表示,“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如同菲爾斯太太的曲奇餅干獲得餐飲界米其林三星稱號。這幾乎是一個和當年給溫斯頓·丘吉爾諾貝爾文學獎一樣愚蠢的決定”。美國暢銷小說《十九分鐘》(關於一場校園槍擊案的后果)的作者喬迪·皮考特尖刻的寫道,“我為迪倫高興,但這是否意味著我也可以獲得格萊美音樂獎?”
也有一些人認為迪倫的歌詞有抄襲嫌疑,他們指出迪倫在自傳《編年史:第一部》中明顯借鑒了杰克·倫敦書中的話語,迪倫2001年出版的專輯《愛與竊》有抄襲日本小說家佐賀純的語言。
對此,迪倫本人2012年接受《滾石》雜志採訪時曾說,“在民謠和搖滾圈,引用是一個使內容豐滿或者更加豐富的做法。歌詞首先要與音樂和旋律一致,在這基礎上怎樣都可以。你創作的所有東西都是你的,我們都這麼干”。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