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爭議一路隨行

2016年11月11日10:42  來源:新華網
 

一些研究文學的學者對迪倫的歌詞單拿出來離開曲調是否可以成為詩的課題已經研究了相當長的時間,甚至在一些文學學術專著中也仔細分析了迪倫的音樂。在2006版的《牛津美國詩歌》一書中就收錄了迪倫的歌曲《荒涼的街道》,劍橋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迪倫在劍橋的同伴》一書進一步稱贊具有他杰出文學家的才能。

美國彭博社專欄作家卡斯·森斯坦說,“如果《就像滾石》是迪倫的《哈姆雷特》,那麼《荒涼的街道》就是他的《李爾王》。其中充滿炙熱的夢想,亦或愛情的篇章,展現了人性的多面。”

美國音樂記者、音樂類脫口秀主持人艾倫·萊特評論,“這個獎項的意義不只是其影響力,更是打破了諾貝爾文學獎長期頒發給那些不被人熟知的小說家”,“迪倫獲獎至少讓人們意識到文學的界限變寬了,優秀的歌詞作品也是文學世界的一部分”。

“毫無疑問,迪倫創造了一本杰出的美國歌集”,《紐約時報》音樂評論人喬恩·帕雷利斯寫道,“這本歌集既有崇高的內容,也有接地氣的部分,其中充滿敘述、想象力,既浪漫、博學,又充滿個性和時代共性。”

“他的音樂與他的詩在精神上交融,敘事上互補”,一位評論家指出。

對於種種針對迪倫的質疑,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薩拉·達尼烏斯給出的獲獎詞中可謂是一種有力的回擊。達尼烏斯說,迪倫將他的詩歌通過歌曲的形式展現出來,這與古希臘的詩人荷馬和莎孚通過音樂表達的經典作品別無二致。鮑勃·迪倫的作品雖然是讓人“聽”的,但完全可以把它們當做詩歌來“讀”。

文學院評點說,迪倫是一位標志性人物,對當代音樂的影響深遠,同時“也是亞文學不斷追隨的人物”。事實上,迪倫分別於1996年和2006年分別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記者張超群)

上一頁
(責編:張瑞琦、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