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斌獲得了12~15歲男子組的總杆冠軍。
黃敏怡在比賽當中,她是這次比賽最為驚艷的選手。
高球入奧接地氣 青訓體系有玄機
高爾夫球入奧,世界高壇歡聲雷動。馮珊珊加冕大滿貫,關天朗震驚美利堅,廣州乃至中國高爾夫球開始為世人關注。全運也首次增設了高爾夫項目。
在高球旋風的帶動下,高爾夫球運動、產業在中國迎來了歷史性發展機遇。高爾夫究竟給青少年帶來什麼呢?了解了這些,或許才有更多的家長,為孩子安排一個“高爾夫夏令營”,不為別的,隻為孩子的健康和未來。
日前,記者採訪了幾位正在征戰青少年系列賽的廣東少年,聽他們講述高爾夫對生活、學習、健康帶來的點滴影響。
老爸撐起 高球一片天
高爾夫球距離我們有多遠?看看球場距離市中心的距離,就知道這項運動距離孩子們有多遠。
當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多樣化的家庭背景,解決了時間和空間的問題,讓青少年提前接觸高爾夫球運動成為一種可能。更重要的是,你要有個好爸爸,這是很多高爾夫球少年驚人相似的成長要素。
出生於1999年的張俊斌,7歲接觸到高爾夫,10歲開始拜師學藝,如今已是廣東青少年高爾夫球的精英。“是爸爸教我打球的,但他打球很爛,”小俊斌告訴記者,但還是很感激爸爸讓他認識並進入高爾夫球的世界,“他有時會當我的球童,是個不錯的搭檔。”
打球3年來,張俊斌進步神速,而老爸的球技止步不前。青春期會有逆反心理,父子倆是怎樣處理這種微妙的關系呢?
“有時候會想"講什麼啊,還沒我打得好"。”俊斌憨憨地笑著說,但大多數時候,他還是聽老爸的。
剛讀初一的俊斌,現在身高已經1.82米了。爸爸張建軍開始有些擔憂,“東西方人的體質不同,中國人長得太高了,靈活性會差一些,對打球不利。”
2010年,張俊斌開始參加觀瀾湖青少年系列賽,表現不俗,去年先后獲得第一賽季決賽和總決賽兩項季軍。今年則在匯豐賽深圳金灣站比賽中折桂,在國家隊選拔賽上也備受看好。
出生於1997年的黃敏怡,同樣來自深圳,打球2年半,開杆230~240碼,最好成績是66杆。
“我是看報紙知道高爾夫球項目的,之前練過跆拳道,因為容易受傷,爸爸讓我打高爾夫球。”黃敏儀說。她如今也是廣東女子球手中的佼佼者。
其實,在是否運動、從事什麼運動這個問題上,主導權大多在父母手中,隻有老爸的心力、財力全部到位的情況下,才能為孩子撐起高爾夫球的一片天。
學習和打球爭搶時間
說起孩子業余從事體育運動,很多家長都會倒苦水,“時間不夠啊,特別是小升初后,課業壓力大,誰能給孩子的未來一個承諾呢?”
的確,即便是在教育制度改革向縱深發展、素質化教育全面鋪開的今天,參加體育運動和讀書、學習“搶時間”,仍然是懸在家長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我每天都練球。”張俊斌說,放學后快速寫完作業,爸爸開車帶他去打球,“有點累,沒有時間像別人一樣玩,也不想去少年宮。”
來自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李佳穎,目前在深圳讀書,同樣面臨著體教結合轉換的問題。
“我在深圳念書,下午5時下課,練到晚上9時。”李佳穎告訴記者,她現在寶安區一間學校讀初一,可能同齡的孩子每天待在學校,心智並不成熟吧,“我們打球要自己安排很多事情,還要觀察、判斷,作出決定,會比較獨立一點。”這些特征也得到黃敏儀的認同,她同樣感覺自己會比同齡孩子要成熟一些。
“回到家裡,我不會跟父母撒嬌,我知道他們很辛苦,賺錢讓我打球,所以我比較聽話。”李佳穎說。而這些話題是內地很多球手沒有涉及的。
除了高爾夫,她還喜歡足球、籃球、棒球、羽毛球、乒乓球,運動時盡量避免受傷。打球兩年來,李佳穎把心思都放在高爾夫球上,她並不想隨便玩玩就算。
黃敏儀則是一個特例,她休學一年,專心練球。“我不喜歡學習,太枯燥了﹔”黃敏儀說,爽朗的個性顯露無遺,“回去重新讀高一,還沒定哪個學校,對讀書的興趣要看氛圍吧。”她課余喜歡旅游、看電影,除此以外就是看高爾夫賽事轉播,“高爾夫球讓我更獨立,出去打比賽,國內到處飛,都是我自己,爸媽不會跟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