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手記:劉墉在《一生能有多少愛》裡寫到: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這句話也廣為傳頌。父親在女兒心裡一直是最特別的存在,小時候的偶像,長大時的密友,一生的牽挂。吳莎對父親吳相兵的崇拜之情無以言表,“爸爸是神”,“這樣能和爸爸更近了”,“打球一般聽爸爸的”,生活裡的每個角落都滲透著父親的足跡,吳莎樂在其中。
1997年,中國高爾夫界元老級人物吳相兵喜得千金,吳莎的到來讓吳家充滿歡樂,“調皮”的小女孩兒因父親的職業,和小白球早早的連上了“紅線”,可父母心疼孩子,並不打算讓她進入高爾夫界。
吳莎小時候和其他孩子一樣,琴棋書畫門門不落,可能因為身上的遺傳因子,吳莎從小就偏愛運動。11歲,本該快樂地享受小學時光,也許是想離英雄父親更近,她萌生了退學的念頭。和父親經過長達3小時的“談判”,選擇從琴棋書畫跳向運動項目,由網球、游泳轉向高爾夫。
吳相兵作為職業球員,他深知從事高爾夫的苦與樂:傷病是家常便飯,黝黑是運動員的印記。他將這些情況都一一向女兒說明,可吳莎並沒有動搖,她想和父親一樣成為優秀的球員,仍堅持從事高爾夫。父母親拗不過執著的吳莎,終於同意讓她在高爾夫的大道上昂首闊步。
學習高爾夫之后,吳莎的生活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父親球技高超,受人尊敬,他一直以神一樣的形象存在於吳莎的心中。可是由於她要學習,父親又忙於工作,常常聚少離多,這是吳莎最大的遺憾。自從她學高爾夫后,能天天和父親一起練球,吳莎認為這是一件最美好的事。她怕自己沒有好表現,父母不支持她打球,吳莎因此不敢有一絲鬆懈,每天都刻苦練球。
她說:“爸爸教我打球之后就感覺爸爸改變特別大。開始陪著我,開始回家吃飯,感覺特別好,所以我就一定要好好打球。”孩子的心思總是很單純,與父親常相聚也成為她練球的最大動力。
吳莎因為從小就接受高爾夫的熏陶,入門倒不是很困難,可是高爾夫與學習之間的沖突已然成為橫亙在吳莎面前最大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