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為了保障練球時間,吳莎隻能曠課去練球,往往一練就是一下午,這與學校的教育起了沖突。在練球與學習的矛盾中,她找了一個離球場近的學校入學,仍解決不了問題。最終,13歲的吳莎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全天候練球。
刻苦練球的結果沒有讓她失望,每每參加青少年比賽總能拿個好名次,父親對她的表現越來越滿意。看到父親的滿意笑容她也感覺自己特別幸福,吳莎說起自己的高球生涯,眼睛裡閃著光芒,她說:“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我都記得很清楚。整場比賽的每個細節,哪洞球打得不好,哪洞抓鳥,我也記得很清楚。”正因為她的這份用心,所以她的球技提高的很快,她不想屈居人后。
然而當吳莎轉戰職業賽場后,和職業球員同場競技時一切都變得不容易。吳莎說:“一打職業之后,忽然就發現,這球場變難了,對手也變厲害了很多,心理落差其實挺大的。”
好強的吳莎一看見自己的排名就嚎啕大哭。父親面對此現象,嚴厲的說:“這還不是自己打出來的球,還能是別人給你打的。就得當成一種鍛煉,來磨練磨練你。”吳莎聽完,感覺清醒了,擦干眼淚背著球包練球去了,她說:“罵完之后,感覺還挺好,我每一次最難受的是因為高爾夫的起起伏伏,狀態太不穩定了。一年都會有幾場打的很好,然后有幾場打得很不好。忽然打不好的時候我爸也是特別著急。”
作為中國第一批職業球員的吳相兵,深知狀態的重要性,他也開始為女兒制定全新的練球方案,親自帶領吳莎練球。
劉墉在《一生能有多少愛》裡寫到: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這句話也廣為傳頌。父親在女兒心裡一直是最特別的存在,小時候的偶像,長大時的密友,一生的牽挂。吳莎對父親吳相兵的崇拜之情無以言表,“爸爸是神”,“這樣能和爸爸更近了”,“打球一般聽爸爸的”,生活裡的每個角落都滲透著父親的足跡,吳莎樂在其中。
好強、活潑、開朗、熱情,這些都是吳莎成長的關鍵詞,父親作為榜樣一直激勵吳莎奮勇向前。
(文/李楠樺(實習) 攝影/王述 CLPGA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