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平繪(新華社發)
核心閱讀
“三躁”:急躁、浮躁、暴躁現在已成為不少人的通病。“三躁”有哪些具體表現?產生“三躁”情緒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它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如何克服或紓解“三躁”,讓人們的心態更平和、生活更理性、社會發展更和諧?
1.
看著別人大步向前,自己哪能慢下來?
一些人在求學、升職、掙錢方面傾向於“抄小道”,一些官員惦記著位子,熱衷制造“短、平、快”政績
眼下,在我們的身邊經常看到這些現象:
不願意排隊——去超市買東西,左顧右盼總想找一個最短的隊,有時候竟不惜丟面子加塞﹔看到別的隊列行進得快一些,就后悔自己沒有選好隊。
等不了紅燈——十字路口遇到紅燈,不願耐心等待,而是猛搶快行。開車時,總覺得前面的車太慢,一有機會就變道超車。
離不開手機——打電話、上網、發短信……手機沒隨身就心煩意亂﹔手機隨身時,就時不時拿起來看是否有新信息或未接電話,生怕有什麼遺漏,聽見別人手機響也會下意識地看自己的手機。
受不起委屈——被別人批評一下,心裡就會劇烈波動、不痛快,千方百計尋求報復反擊,而對別人的任何一點過錯都不能接受,缺少包容心。
沉不下身子——做工作,總想投機取巧走捷徑,不願意考慮該怎樣循序漸進解決問題﹔做學術,不是踏踏實實搞研究,而是東拼西湊、搭花架子。
惦記著位子——一些官員重近期效果,輕長遠利益,把城市建設作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樂此不疲,熱衷於制造容易看得見的“短、平、快”政績。有的干部在工作崗位上沒干幾年,就惦記升遷、晉級,盯著待遇、位子四處張望,唯恐自己落后,群眾戲稱“三年不動,四處活動”。而一旦換了崗位,板凳還沒坐熱,又盯上了其他位子……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社會學系教授陸緋雲認為,人生目標高,生活節奏快,是積極向上的一種表現,是好事。但隨著節奏不斷加快,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活壓力也在加大,一些人攀比心理重,干事急於求成,過於追求財富和地位,久而久之,使“三躁”情緒在社會上凸現:
急躁——為盡快達到目的,往往不經過仔細考慮或准備就行動,缺少耐心,“等不得了”。
浮躁——面對變化中的社會,心中無底,不知所措,盲目恐慌,專注度不夠。急功近利,這山望著那山高,為追速度、求效率,不願意遵守規則,在求學、升職、掙錢等方面傾向於抄小道,以至不惜代價地投機。
暴躁——盲動冒險,缺乏理性。一不順心就激動憤怒,爭吵謾罵,大打出手,甚至引發暴力事件。
陸緋雲認為,這些年,人們的生活水平節節高,承受能力卻越來越弱。股市漲了,有人會因為踏空而悔不迭﹔股市跌了,又會因為沒清倉而痛斷腸。沒買房子,房價漲了會生氣﹔買了房子,房價跌了也會郁悶……本來相互容讓、相互理解就可避免的小矛盾,偏偏要激化升級,暴戾之氣在悄悄彌漫,情緒失控就很難避免。
從一定意義上講,“三躁”已成為現在許多人的通病。人們總在擔心,如果你本分做事,就一定會有人投機獲利﹔如果這個機會不抓住,就很可能再沒有新機會了。很多人無視規則,實際上其意識裡也沒有不可逾越的規則。
“看到身邊的朋友買股票、炒地產發了財,自己哪裡還有心思做實業?”浙江溫州年輕的企業主田亮經營著一家小型制鞋企業,然而這幾年,資本炒作更能讓他提起興趣。雖深知高回報必然帶來高風險的道理,田亮卻總是認為自己是隻賺不賠的“幸運兒”。
從炒股、炒房再到炒農產品、炒收藏品,田亮一直樂此不疲,投入制鞋生產的資金越來越少,用於資本炒作的資金越來越多﹔踏實干事的勁頭沒有了,快速賺錢的心思越來越強烈。
李成波2002年大學畢業,現為北京朝陽區一家外企的中層管理人員。雖然事業小有成就,但仍然每天腳步匆匆:早晨忙著趕地鐵,中午吃飯多是快餐,晚上還得急著處理白天未完成的工作……他說,同事們都這樣,“看著別人大步向前,自己哪能慢下來?”
“其實我也想慢慢享受生活的樂趣,但是‘趕’的狀態已經成為一個慣性。”李成波說,“情緒容易起急,成為困擾自己的一個大問題:出門遇上堵車就會覺得渾身難受恨不得罵人,也會為錯過一班地鐵而懊惱不已……”
李成波說,“我們提倡對客戶真誠服務,卻越來越難換來客戶的滿意。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工作沒做好,而是因為客戶的要求太高。”幾年前,工作出點意外還能彼此包容一下,關系處得較融洽,可現在,稍有不周,就會遭到客戶一頓責怪甚至謾罵,“理解少了,埋怨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