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急躁浮躁暴躁成通病【2】--人民日報記者個人空間--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記者個人空間>>人民日報記者王珂報道集>>通訊

警惕,急躁浮躁暴躁成通病【2】

杜海濤  崔  鵬  王  珂

一些人在求學、升職、掙錢方面傾向於“抄小道”,一些官員惦記著位子,熱衷制造“短、平、快”政績 引導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不斷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  “三躁”不獨今天才有,也不獨中國有。
2012年04月09日09:48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2.

  經濟社會快速變化,人們壓力感、焦慮感增大


  快速變革面前,一些人覺得,即使個人不斷努力,也無法實現既定目標,神經總是繃得緊緊的

  在轉型期,社會結構快速變革,利益結構劇烈調整。經濟高速發展,社會規范和制度卻沒有同步完善,很多人覺得沒有完全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唯恐“一步落下,十步難追”,這是“三躁”產生的重要原因。

  一味逐利帶來急躁,強求結果加重浮躁,隻顧私利導致暴躁。武漢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羅教講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一些人發奮圖強,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迅速走上了致富路﹔然而,在逐利本能的驅動下,也有一些“膽子大”的人,利用某些制度空白,同樣獲得成功,並成為眾人羨慕的“成功人士”,引起全社會的躁動和仿效。

  一些官員把在任期能夠干出一番事業、創造一番業績作為從政為官的追求,但在實際工作中,卻患上了“政績急躁症”。他們頻頻提出“決戰××天”或者“大干××天”的口號,甚至採取各種獎罰措施來對工程建設的進度加以刺激,宣稱“誰影響發展一陣子,我影響他一輩子”,對顯而易見的質量問題和安全問題視而不見,對百姓疾苦和群眾訴求漠不關心。

  你快,我更快!你急,我更急!有專家認為,這些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列車跑得太快了。但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我們還是沒有改掉盲目求大、求洋、求快的路數。過去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還沒建立,出現了明顯的“高速發展綜合征”,這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心理等造成很大影響:

  經濟容易失調。改革開放之初,“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成為全民心聲。“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中國人登上了追趕時代腳步的快車。發展快,不是問題﹔因快導致失衡,才是問題。資源緊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人們在享受發展成果的同時,也承擔著發展失衡的代價。

  社會容易失序。這些年,我國社會建設與經濟的快速增長不匹配,居民收入增長趕不上GDP增長,民生改善落后於經濟發展。教育、醫療、住房方面的問題加重了一些人的生活負擔。由於社會保障尚不完善,體制機制尚待理順,一旦失去了原先的保障網,新的保障網又未及時建立,人們就會感到無所適從。長此以往,就可能放大社會張力,激化社會矛盾。

  心理容易失衡。經濟社會快速變革,人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角色重新洗牌,有些人一時難以找到准確定位。隨著國內外發展環境更復雜,競爭更激烈,加劇了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面對急速的變革,一些人的神經總是繃得緊緊的,一旦發現與身邊的人差距拉大,就心生怨憤,甚至產生仇富、仇官等極端情緒。

  出現階層固化現象,“求上流”的渠道越來越窄。在農村,失地人口增加﹔在城市,因戶口不同造成的用工壁壘、社保差異、待遇懸殊卻普遍存在,二、三代農民工找不到歸宿。房價高、物價漲、就業拼爹、辦事靠關系……如果通過自我不斷努力也無法實現個人目標,怎能不讓人著急焦慮?

  “從上學開始,壓力就如影相隨。”在北京一家証券公司工作的周志強說,在高中拼命學習,為了考上一所滿意的大學﹔上了大學忙著考証,為了將來找一份好工作﹔上班后,又急著攢錢買房﹔買了房,生活的壓力更大﹔將來,還要結婚、生子,為孩子上學賺錢、為自己養老攢錢……“什麼時候才能夠慢下腳步?等我退休以后都難說!”

  從國企“老大哥”到下崗工人,從街頭游商到門店老板……十幾年來,一系列生活變故讓42歲的劉曉軍疲於應付。2008年,他離開生活了30多年的山東,舉家來到北京,在某建材市場開了一家油漆專賣店。幾年來,雖然收入比在老家時多了,但大城市的開支也大。由於是外地人,11歲的兒子上學一直沒著落。去年秋天,岳父又因病住院手術,家裡的日子更艱難。劉曉軍的脾氣越來越壞。

  快速發展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但從“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實現“共同富裕”,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自2000年起,我國基尼系數就超過了0.4的警戒線,不同人群間收入差距拉大。普通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總覺得錢包鼓得慢,中等收入群體月收入過萬元仍覺得不夠花,幸福指數普遍不高。

(責任編輯:財經實習、聶叢笑)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