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打造“十二人团队”
团队能够出色完成任务,这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是团队团结凝聚、传承奋斗的结果。为了圆满完成这次任务,去年神九天宫对接任务一结束,团队就马不停蹄,又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各项工作中。据团队王威老师介绍:“团队成员已从‘嫦娥二号’时的4人团队,目前已调整增至12人。”
据介绍,石家庄铁道大学此次参与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团队,学生占有大多数,老师带领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共同披挂上阵。
据了解,学校12人团队中,包括主帅在内,教师只占3人:赵正旭,王威,徐骞,而学生则达到9人:其中既有博士研究生2人:赵文彬、郭阳,又有硕士研究生5人:张登辉、刘甜、孟云秀、韩立龙、白鹤,还有本科生2人:卢石磊、温晋杰。
而团队成员中,除赵正旭教授这位主帅外,其余人员都是“80后”:2名本科生均是“90后”,本科生和徐骞老师都是新成员。团队成员中绝大多数是“80后”和“90后”,全程参与研发保障工作,成为学校执行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亮点之一。
早在前几个月,针对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提出新要求,团队成员在赵正旭教授的领导下长期驻守北京,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工程师交流、并开发和测试工作。目前,部分成员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继续执行后续任务,记者了解到,学校还将很快派出人员,加强系统关键点的技术保障工作力量。
系统平台更趋完美
据了解,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主要分为如下几个关键阶段:发射、入轨、变轨、自动对接、撤离、手动对接、撤离、返回。从发射场升空进入近地轨道,通过变轨和天宫一号完成自动对接,并在自动对接完成后的几天内,会进行相关科学实验工作(包括太空授课),而后进行撤离和手动对接,手动对接后再次进行相关科学实验,最后神十会脱离天宫一号,返回地面。
早在去年,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圆满结束后,针对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新任务、新要求,石家庄铁道大学研发团队就及早着手准备,进行了近一年的精心细致的升级更新工作:首先针对任务特点要求,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可靠性测试,同时,更新了系统显示模块的功能以及相关模型数据,使得显示效果更佳逼真,另外更新数据通讯模块的功能,提高收发数据的可靠性和处理速度。经过更新升级的“航天测控可视化系统”可靠性、显示效果、数据处理速度更趋完美,在本次任务,发挥作用很出色。
团队合作“零”磨合
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神十飞行组”心理相容性比较好。而在“航天测控可视化系统”研发保障任务过程中,学校团队成员之间、团队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之间,合作的“零”磨合,同样是大家最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早2009年,赵正旭教授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研发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三维可视化系统平台。2010年,他挂帅出征“嫦娥二号”飞天,团队经过近五个月的努力,最终研发了嫦娥二号三维可视化平台,“嫦娥奔月”的完美曲线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出色完成任务。 “系统研发团队在赵正旭教授的领导下,每个任务都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团队骨干徐骞老师这样说:“他经常强调的是团队的合作精神和成员间的相互沟通。”
“赵教授对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十分关心。”而更令团队的每一名学生颇有感触的是“在团队里学到了严谨的工作方式和缜密的处事思路的传承。”
据了解,早在2011年3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授牌石家庄铁道大学为“最佳合作单位”,不久,特聘学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赵正旭教授担任该中心特聘专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领导及相关负责人一直保持着与赵正旭教授和团队成员的密切联系,使得双方合作进展顺利,任务期间更是给予团队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双方合作无需磨合,保证了人员沟通的高效以及任务进行的顺利。”赵正旭教授这样表示。
“学校适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和学习任务,为确保执行各项任务期间全身心的投入,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参与执行任务的师生都这样感慨:“这使我们分身乏术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挑战就是机遇,难点突破了就是发展!战胜困难,除了科研实力外,更主要的还要靠信心和勇气。在国家重大任务需要的时候,就应该站在前沿,勇于担当!”从“嫦娥二号”探月到“神十”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可视化航天系统平台”不断随着保障任务而变化升级、“拾遗补缺”。“2013年下半年嫦娥三号将完成发射和落月任务。这将是我国第一个能够在地外天体上软着陆的飞行器。”团队负责人赵正旭教授表示:“在可视化航天保障任务中,每次成功绝不意味可以一劳永逸,我们的系统平台只有在不断优化、完善和改进提升中,才能在新的任务诸多挑战中多一份胜算和把握,再立新功。”
前一页 [1] [2]
(来源:长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