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熊:七十载科技报国梦 六十年航天终尝愿【2】
“争气弹”和捅下U-2的“竹竿”
陈敬熊深为自己第一代航天人的身份自豪,二分院是他一直以来想用科技报国的理想实现的地方。他白天搞研究查资料,晚上继续加班加点,领导督促大家回去休息,他在领导走了之后又偷偷跑回去工作。
刚刚成为航天人,陈敬熊就迎来一项重大工程,研究“1059”导弹天线。“1059”是以苏联“P-2”导弹为原型结合国内实际仿制的第一代国产导弹,而陈敬熊研制的导弹天线,是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研制之初,苏联派专家来中国进行指导,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方专家纷纷回国,陈敬熊顶着压力继续研究,他打破苏方专家的理论限定,创造性地提出了没对齐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解决了导弹天线研制中的关键问题。那年11月,“1059”导弹成功发射,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在地平线上飞起。这枚被研制人员称为“争气弹”的导弹,就是大家熟知的“东风一号”。
在研制“1059”导弹的同时,国家还开展了另一项代号为“543”的导弹仿制工作,“543”导弹就是“红旗一号”地空导弹,主要是为了反击美国和台湾当局利用高空侦察机肆意侵入我国凌空的挑衅行径,保卫国土安全。当时导弹制导站雷达天线一直存在着系统误差超差的问题。一天,钱学森约见陈敬熊、李桂生和彭润初,跟他们转述了贺龙的话:“毛主席说,美国的U-2飞机打不下来,他都睡不着觉,一定要把技术关键攻下来,让毛主席睡好觉!”他当场指定陈敬熊负责遴选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解决这个问题。
得到指示,陈敬熊和李桂生立即奔西安786厂,开始攻关。786厂环境比较艰苦,攻关小组的办公室临时安置在一个约8平方米的房间,三张简易桌椅,夏日里挥汗如雨,攻关小组白天做试验晚上分析数据,有时候试验结果与预想不符,他们就坐在办公室冥思苦想,吃饭的时候他们就端着碗站着吃,一边吃一边思考问题。从夏天到冬天,试验小组在786场区几十千米外的郊野小山上反复进行着测试,就在即将找到问题关键部位的关口,陈敬熊突然接到通知要回京参加“四清”运动。带着一肚子焦急上了火车,陈敬熊的脑子里仍在思考,在这次试验的发射部位附近,是否还有一个关键部位呢?他反复琢磨,判断辐射器的反射波具备条件,是试验中唯一剩下的反射部位!
回京之后多久,同事张慧杰打来电话说试验失败了,陈敬熊把自己在火车上思考的结果告诉他,次日陈敬熊乘火车赶回西安跟大家一起研究他的想法,最终研究结果是方案可行,向钱学森汇报此事后,小组立即照方案开始技术攻关,终于在1966年1月的一个夜里,问题解决了!已经生产出来的24部配套“543”导弹的天线被“救活”了,从苏联进口的价值上千万的生产设备可以继续使用了,国产天线也在性能上一下子超越了苏联同型号天线。利用“红旗一号”和“红旗二号”地空导弹,军方成功击落多次来犯的U-2侦察机,陈毅外长开玩笑说我们是用“竹竿”把U-2捅下来的。因为为“红旗一号”等地空导弹制导站研制天线关键技术,陈敬熊1987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