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强国新闻>>新闻热点
人民网>>强国新闻>>正文

黑龙江虎头要塞:日寇自掘的最后坟墓

——人民网“重走抗战路”采访团访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

2015年10月26日13:31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重走抗战路”采访团访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陆加杰 摄)
人民网“重走抗战路”采访团访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陆加杰 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然而此后的11天里,在我国东北与苏联交界的虎头镇上,日军凭借秘密修建的巨炮阵地——虎头要塞,与苏联红军展开了一场水陆空立体化的激烈对决。这一被拉长了11天的战役,让虎头要塞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

虎头位于黑龙江虎林市东部的完达山余脉,东临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的达里涅列钦斯克市隔江相望,处在哈巴罗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心点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虎头要塞是如何构筑的?为什么这里的日军没有即刻终战投降?这个罪恶的堡垒又埋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带着这些疑问,人民网“寻找历史记忆 缅怀抗战英烈”主题活动采访团队来到边陲小镇虎头,实地探访了虎头要塞博物馆和遗址。

虎东山地下工事:残存的“北满永久要塞”

虎头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啸山五个阵地组成,其中猛虎山为主阵地,日军部署了当时亚洲最大的41cm口径榴弹炮,射程达到20公里,配合30cm、24cm口径榴弹炮,组成巨炮阵地,指向苏联境内的伊曼铁路桥。虎头要塞方圆数十公里,共有大小炮阵十余处,常驻兵源8000人,最高时达到12000人。日军自诩其为“北满永久要塞”,可坚守阵地6个月,却最终在17天内被苏军摧毁。

十月底的虎头,温度已至零下,伴着瑟瑟冷风,我们踏入了虎头要塞之一的虎东山地下工事,这是残存的遗址中唯一被清理出来的一小部分。

顺阶而下50米,阴冷的隧道里,一处完善的地下堡垒逐步显现。据了解,工事内重要部位的墙体水泥厚度达到了2-3米,岗哨、将校间、弹药库、发电所,以及医疗室、浴室、厨房、锅炉房等一应俱全。

发电所里防止噪音的隔音墙,士兵间里方便挂吊床的钢钉,将校间墙壁上的硕大弹孔,厨房里防止手榴弹投落的U型盘旋烟囱,灶台上那个内生外熟的双层大铁锅,浴室里几排未被炸碎的白色瓷砖,医疗室里标注手术台位置的四个钢筋柱……

这些完备的设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劳工在修筑工事过程中的苦难和血泪。侵华日军企图把这个“永久要塞”变成攻入苏联的桥头堡,却最终成了自己的殉葬地。

奴役与杀戮:累累白骨堆积成的侵略阵地

1934-1945年,十多万劳工和战俘参与了虎头要塞的修筑。这些劳工来自关内各省、伪满各地的大量贫民及战俘,主要以山东、河南、河北的劳工为主。

作为劳工的标记,他们的右眼眉被刮掉。

在日军的监视下,他们上工路上要被蒙上眼睛。工作时,三人一组,共用一盏灯。

寒冷的冬季,他们用水泥袋子改成衣物穿在身上,围在工棚四周。

他们中的一部分被秘密送往七三一部队,进行人体实验。

非人的待遇,超强的体力劳动,使劳工大批死亡。他们的尸体被直接抛入草甸子,丢弃在荒野山林。尚有气息的便被野狼啃噬撕咬,惨不忍睹。竣工后,还遭到集体杀戮。

1943年的一天,虎头要塞大致完工,俘虏和劳工被集中在猛虎山一处洼地当中,举办所谓庆祝竣工的宴会。宴会进行到高潮时,重机枪里喷出了火舌,洼地瞬间成了屠场和尸体的堆积场。为了掩盖罪行,日军将洼地填平。

这牢固的工事,完全是用中国劳工的累累白骨堆积而成的。日军的侵略本质和野蛮杀戮的本性暴露无遗。

日本宣布投降后 这里持续激战了11天

1945年8月9日,苏联远东第35集团军炮兵部队以猛烈的炮击攻打日军第十五国境守备队,虎头战役打响。隆隆的炮声回响在这个小镇上,因为苏联在伊曼铁路大桥的后方修建了迂回线路,日军的41cm口径巨炮没能派上大用场。巨炮在被苏军炸毁后,只剩下了一座炮台地基。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然而,虎头要塞的日军仍在负隅顽抗。

原来,当天中午时分,收音机清晰地收到东京广播,那是日本天皇的电台播音,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然而,日军的将校们不相信这是“玉音广播”。司令官大木正怒斥道:“关掉收音机!哪里有什么陛下的广播,分明是削弱友军战斗力的谋略性广播。”这句话支配了整个司令部,抵抗就一直持续了下去。

8月26日,除53人突围逃跑外,日军以1300多名士兵,连同开拓团家属共2000多人死亡的代价,结束了这场覆灭之战。

苏联红军493名将士也牺牲于此。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除了‘重走抗联路’、放飞和平鸽等纪念活动,我们还联合俄罗斯进行了联合展览,让更多青少年认识和了解这段历史。”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副馆长李红对记者说,“我们也正在进行中俄两国间的交流,通过双方的文物资料,希望能收集和发掘出东北抗联战士在苏联远东作战中的更多细节”。

鸡西市民初连军带着老父亲在博物馆里参观,“非常受教育,我每过来看一次,心情都不一样,尤其是走到这边境线。” 初连军说道,“老爷子今年84了,十五六岁的时候闯关东来过这里。今天领他再来瞅一瞅,看一看”。看到老人颤颤巍巍的体态,我们不忍再追问他与这要塞的详细关联。希望这段历史带给他的,不再是70年前的那份沉重,更多是对当下生活的安然。

“虎头要塞歼灭战打得非常惨烈,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也要珍爱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随行的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王文静感慨说。

(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何晶茹、陆加杰、王先进、张素玲) 

下一页
(责编:陆加杰、曹亚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强国社区今日热点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