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
莆田老板莫桑比克买林地
2014年,范老板最大的动作是前往莫桑比克买地办厂,其举动契合红木行业的新趋势。
去年一条重磅的业内新闻是,由于东南亚的缅甸等国限制木材出口,红木进口格局发生变化,非洲超越南洋成为我国红木最大进口地区。
范老板告诉记者,因为有亲戚在莫桑比克一带经商,他就在2014年夏天前往当地考察,买下了200多亩林地,用做加工厂。这块林地临近当地国道,交通便利,买断99年,价格在四五十万,他认为是物有所值。
成本可以大幅降低。据他介绍,当地经济水平有限,一个工人月薪500元就等于高收入了。他打算雇用10多个当地工人,根据国内需求在当地进行木材加工。在当地与在国内进行木材加工,到底能省多少钱,他没有测算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节省了相当一笔钱”。说到今年的计划,他表示还没有仔细地考虑。针对莫桑比克这笔投资,他希望三五年内利润可以翻番。
趋势
非洲红木价格处于起飞前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明清两代,海南黄花梨、小叶紫檀和大红酸枝被称为“三大贡木”。 最为昂贵的是海南黄花梨,紧随其后的是越南黄花梨和印度小叶紫檀,然后就是红酸枝了,红酸枝与紫檀相比,估计还会有升值空间,若干年后有可能成为新龙头品种。
据范老板介绍,经过近年价格上扬,普通规格的红酸枝大约为每吨十八九万,产地以老挝为佳;非洲的红贵宝则低一个等级,但是其价格正处于起飞前的阶段,年初为每吨5000元,年底下滑到每吨3600元左右。此外非洲材的用途广泛,可做饰品,存在较大的发展和升值空间。
另据了解,红木近年处于分化走势。一是走“高大上”的极品路线,成为奢侈品,备受高端人士追捧,容易有价无市。二是走大众化的通俗路线,深受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人群的欢迎。
非洲材已成为流行趋势,红贵宝(非洲红酸枝)生逢其时,这是范老板在莫桑比克开办加工厂的深层行业背景。
红木故事 一根叫价2亿元的黄金木
大约一周前,范老板和他的伙伴们刚从上海回来。此行目的是去欣赏黄金木的横空出世。微胖的郭老板还让北青报记者看了一段手机拍摄的视频。
据了解,这根花梨王属于越南黄花梨老料,长8米,直径52厘米,头直径63厘米,重1.5吨,叫价2个亿,是目前所见最大的越南黄花梨老料,号称全球独此一根。北青报记者测算了一下,这株树每克大约113元,堪称单价最高的越南黄花梨。
一般黄金木从生长到成材最少50年,这根树龄至少在800年以上,而在自然环境中,最好的产地每亩也只能生长1至5棵树。黄金木自身还有一种特别的香味,还能驱逐蛇、虫、鼠、蚁。黄金木的颜色通过光合作用氧化而成金黄色,时间越久金黄颜色越鲜亮。
有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交易的越南黄花梨(简称越黄)木料不超过100吨,较次料每吨价格在60万元左右;稍好一些的每吨价格在90万-220万元;特别好的料则按根论价,折合起来每吨价格要超过900万元。到了2014年3月,越南黄花梨普通料每吨价格在260万元左右;稍好一些的每吨价格在450万-900万元之间;大料则按根论价,并且一木难求,每吨价格将超过1200万元。
由于市面上海南黄花梨几近绝迹,越南黄花梨已成为替代海南黄花梨的不二之选,且伴随着其资源的枯竭,“越黄”的价格将越来越昂贵。
如果换成品位更高的海南黄花梨,会是什么价格呢?范老板直截了当地说,“别说根本没有这样的木头,假如有,价格至少再加一个零。”
财经观察 资本豪赌演绎过山车行情
如同市场近年炒作过的古玩书画、普洱茶、黄龙玉,红木也频频演绎了过山车行情,这实际上都是资本豪赌的杰作。
红木价格炒作大致有三部曲:首先是一小批职业炒家,拥有一定资金,潜伏一个资源独占性的领域,囤积最好产品。然后投资者向红木产地缴纳一定保证金,成为经销商,所在区域的红木通过经销商销售。一级经销商留下70%左右的红木囤积,拿出30%左右的份额,通过“价格联盟”进行跨区域拉抬,拉升到购买价格的5到6倍后,抛售给二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达到满意价位后,再抛售给三级经销商;最后出售价比最初购买价已经高出了10倍。
炒作手法通常为热炒稀缺性和收藏价值。2006年年底,“国人专购”的标签第一次出现在红木家具上,北京70%的红木卖场都贴出了类似的标签,即停止对外国人销售。更精致的手法相继出现,即直接用黄金回购红木家具。
一旦泡沫破裂,套在高位上的往往是投机者,新手再加融资杠杆,踩踏难以避免,爆仓时有发生。
新闻内存 海南黄花梨的前世今生
红木市场的最大龙头是海南黄花梨,如今基本成了象征,其木头和家具已很难见到天然实材。
红木起源于明朝1405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回国用红木压船舱,木匠们把带回的木质坚硬、细腻、纹理好的红木做成家具和工艺品,供王公贵族享用,到后期红木大量输入及明朝灭亡才流入到民间。皇室的尊崇既为黄花梨带来了兴盛,也加速了其毁灭的速度。明末清初,海南黄花梨接近绝迹。
1963年,“海黄”借助上海博览会海南代表团的药材展区重返世间。上世纪80年代,海南多地建立起海黄加工厂,至80年代中期,价格一两元一斤;此后,“海黄”来源越来越少、材料规格越来越小,价格并未“暴动”。
2003年前后,中国古典家具启动“黄金十年”,“海黄”价格平地一声雷,开始了奔牛般的大行情,平均月涨幅近30%。当时越南黄花梨的价格每斤才数十元。2005年,“海黄”原料基本绝迹,散旧家具、农具老料及药材商的囤积料,成为“海黄”家具主原料。
从2006年开始,顶级黄花梨料行情启动;至2008年,上好而完整的“海黄”老料价格升至最高每斤1250元,折合每吨250万元。从2011开始,直径20厘米、长度1米以上的老料每斤破万,“一根木棍一条金”;2012至2013年间,用遗存小料做的手串,价格上涨了10倍。
海南黄花梨,100万人民币10年前可以买3吨,5年前可以买800斤,2年前只能买不到100斤,现在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了,10年涨幅超过400倍。 本组文/本报记者 刘慎良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