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斌获得了12~15岁男子组的总杆冠军。
黄敏怡在比赛当中,她是这次比赛最为惊艳的选手。
高球入奥接地气 青训体系有玄机
高尔夫球入奥,世界高坛欢声雷动。冯珊珊加冕大满贯,关天朗震惊美利坚,广州乃至中国高尔夫球开始为世人关注。全运也首次增设了高尔夫项目。
在高球旋风的带动下,高尔夫球运动、产业在中国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高尔夫究竟给青少年带来什么呢?了解了这些,或许才有更多的家长,为孩子安排一个“高尔夫夏令营”,不为别的,只为孩子的健康和未来。
日前,记者采访了几位正在征战青少年系列赛的广东少年,听他们讲述高尔夫对生活、学习、健康带来的点滴影响。
老爸撑起 高球一片天
高尔夫球距离我们有多远?看看球场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就知道这项运动距离孩子们有多远。
当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多样化的家庭背景,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让青少年提前接触高尔夫球运动成为一种可能。更重要的是,你要有个好爸爸,这是很多高尔夫球少年惊人相似的成长要素。
出生于1999年的张俊斌,7岁接触到高尔夫,10岁开始拜师学艺,如今已是广东青少年高尔夫球的精英。“是爸爸教我打球的,但他打球很烂,”小俊斌告诉记者,但还是很感激爸爸让他认识并进入高尔夫球的世界,“他有时会当我的球童,是个不错的搭档。”
打球3年来,张俊斌进步神速,而老爸的球技止步不前。青春期会有逆反心理,父子俩是怎样处理这种微妙的关系呢?
“有时候会想"讲什么啊,还没我打得好"。”俊斌憨憨地笑着说,但大多数时候,他还是听老爸的。
刚读初一的俊斌,现在身高已经1.82米了。爸爸张建军开始有些担忧,“东西方人的体质不同,中国人长得太高了,灵活性会差一些,对打球不利。”
2010年,张俊斌开始参加观澜湖青少年系列赛,表现不俗,去年先后获得第一赛季决赛和总决赛两项季军。今年则在汇丰赛深圳金湾站比赛中折桂,在国家队选拔赛上也备受看好。
出生于1997年的黄敏怡,同样来自深圳,打球2年半,开杆230~240码,最好成绩是66杆。
“我是看报纸知道高尔夫球项目的,之前练过跆拳道,因为容易受伤,爸爸让我打高尔夫球。”黄敏仪说。她如今也是广东女子球手中的佼佼者。
其实,在是否运动、从事什么运动这个问题上,主导权大多在父母手中,只有老爸的心力、财力全部到位的情况下,才能为孩子撑起高尔夫球的一片天。
学习和打球争抢时间
说起孩子业余从事体育运动,很多家长都会倒苦水,“时间不够啊,特别是小升初后,课业压力大,谁能给孩子的未来一个承诺呢?”
的确,即便是在教育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素质化教育全面铺开的今天,参加体育运动和读书、学习“抢时间”,仍然是悬在家长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每天都练球。”张俊斌说,放学后快速写完作业,爸爸开车带他去打球,“有点累,没有时间像别人一样玩,也不想去少年宫。”
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李佳颖,目前在深圳读书,同样面临着体教结合转换的问题。
“我在深圳念书,下午5时下课,练到晚上9时。”李佳颖告诉记者,她现在宝安区一间学校读初一,可能同龄的孩子每天待在学校,心智并不成熟吧,“我们打球要自己安排很多事情,还要观察、判断,作出决定,会比较独立一点。”这些特征也得到黄敏仪的认同,她同样感觉自己会比同龄孩子要成熟一些。
“回到家里,我不会跟父母撒娇,我知道他们很辛苦,赚钱让我打球,所以我比较听话。”李佳颖说。而这些话题是内地很多球手没有涉及的。
除了高尔夫,她还喜欢足球、篮球、棒球、羽毛球、乒乓球,运动时尽量避免受伤。打球两年来,李佳颖把心思都放在高尔夫球上,她并不想随便玩玩就算。
黄敏仪则是一个特例,她休学一年,专心练球。“我不喜欢学习,太枯燥了;”黄敏仪说,爽朗的个性显露无遗,“回去重新读高一,还没定哪个学校,对读书的兴趣要看氛围吧。”她课余喜欢旅游、看电影,除此以外就是看高尔夫赛事转播,“高尔夫球让我更独立,出去打比赛,国内到处飞,都是我自己,爸妈不会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