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急剧变化,这些变化牵动着价值观念的转型。青年人是人类历史上各个时代中最活跃的力量,通过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尤其是对亲情、婚恋和职业的看法,可以约略窥见社会动态的一个面相。
2013年4月中下旬,人民网强国社区调查专栏《态度》联合国内专业调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针对15~34岁的青年开展了一项主题为“青年价值观”的调查,内容涉及亲情观、婚恋观和职业观,调查结果于5月初在人民网发布。调查进行的同时,《态度》在北京、武汉、贵阳、兰州、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湘潭等9个省市的10所高校征集了十余名校园志愿者,随机抽取145名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工作的80、90后,就相关话题进行采访,本文为《“青年价值观”调查特别报道》的第三篇。
人民网北京5月7日电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攀升,当代青年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上甚至出现“毕业等于失业”的苦涩调侃。当今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如何看待择业问题?本网校园志愿者对一些在校生和毕业不久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随机访问时发现,大学生中,多数经历过职业规划的迷茫期,随着社会经验的增加逐步确立目标;他们认同“先就业再择业”,薪资待遇、发展前景和工作环境是择业时优先考虑的三大因素;约五成大学生对“创业”表现出兴趣和热情。
大学生普遍经历过迷茫期,职业目标随社会经验增加逐步得到确立
在随机抽样访问中发现,大学生普遍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不知道未来该从事何种职业”的迷茫期,从迷茫到清醒的转变,建立在社会实践经验增加的基础上。
南京大学的大四学生赵可(化名),是在大二下学期赴台湾某大学做交换生时才从迷茫期中解脱。如今,她的职业目标是进入某研究所成为公共政策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的大三学生李栋(化名)则正处于迷茫期,大学三年,他在学生工作方面很出色,学业也没落下,并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但他却说不清楚自己今后想要进入哪个行业。
调查中了解到,已有职业规划的学生都在为目标的实现积极准备:决定今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寒暑假通常会去一些有行业口碑的公司实习;不喜欢原专业的,想方设法转去自己喜欢的专业并计划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有创业打算的,在校期间便积极尝试,有些已经小有成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