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和梁思成
林徽因,一个成为同时代女性公敌的魅力女人。在亲友眼中,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父亲林长民:做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
林徽因在待人接物方面,全然承继父亲林长民的风格做派。她也有掩不住的明星气质。她的这种明星气,还不光是生得美,关键她有一种旋风式的气场。在伦敦,她以惊人的聪慧和美貌吸引了徐志摩;在加拿大结婚,她又凭借美貌和一套带头饰的东方式的结婚礼服,征服了加拿大的新闻界。
林长民有种文艺气质,他擅诗文,更工书法,中南海新华门匾额即是他的手迹。耳濡目染间,林徽因也变得文艺起来。父女俩身上,都有种别样的诗意,活泼的,惆怅的,明朗的,交织在一起,化作人间的四月天。他们一同坐邮轮、火车,走过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两个背影,充满豪情。他不是不苟言笑的政客,而是挥斥方遒的文人墨客。林长民的文艺气质,启发了林徽因的天性,她从来都是一个渴望浪漫、渴望激情的人。
林长民对林徽因也有过无意的伤害。他结过3次婚。在杭州读书时,娶叶氏为妻;叶氏去世后,他娶何雪媛。何雪媛生了好几个孩子,但只有林徽因活了下来;1912年,他又娶了第3个妻子程桂林。程桂林生了好几个子女,赢得了全家的疼爱。林徽因跟着母亲住在后院的小房子里,静静的,期盼着脚步声的到来。林长民的缺席,使得幼年的林徽因常常感到寂寞,时不时地,她总有些美丽的幻想,比如起水痘,她把它叫做“水珠”。满身的水珠,她想起来,就觉得浪漫。不过,林徽因还是凭借自己的聪明伶俐赢得林长民的喜爱。他们之间,是父女,更是朋友。林长民曾感叹,“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公公梁启超:
一手导演这场戏
几乎从林梁相遇的那一刹,梁启超的心里,似乎就已然朦朦胧胧摆好了一个局,一边是起点,一边是终点,中间过程,则需要他一点一点实现。
身为前辈,梁启超呕心沥血,亲手将梁思成打造成一个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知识分子,为国贡献栋梁;身为父亲,梁启超舐犊情深,亲自为梁思成挑选了一位无可挑剔的太太林徽因,成就一段佳话。
在林徽因和梁思成人生的许多重要关口,梁启超都及时出现,打点一切。他是导演,全程导演这出戏,分分钟都切中要害。
林、梁的相遇,他一手包办。
1918年,梁思成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彼时,他们一个是金童,一个是玉女。这样的相遇,绝非偶然,它有点像预热,彩排,仪式性的,不是相亲,却胜似相亲。
这门婚事,从最初提起,到最终达成,整整10年,才修成正果。在这10年里,梁启超安排他们见面,接来林徽因就学,挡走徐志摩,安葬林长民,还支付林徽因留学费用,供给林徽因的亲娘、弟妹,投入巨大的情感和财力。
婆婆李蕙仙:
大家闺秀的判断力
林徽因的婆婆李蕙仙,是标准的大家闺秀。梁启超对这位贤妻,惟有尊重,尊重,再尊重。当她反对林徽因嫁入梁家的时候,梁启超也只能敲敲边鼓,小声反对,柔声劝慰。
梁启超想招林徽因做儿媳,李蕙仙想必早就知道端倪。当年林徽因年纪小,又不经常出入梁家,李蕙仙可能没放在心上。但当林徽因和林长民从英国回来,林梁的婚事提上日程,李蕙仙便不能不开始对林徽因有所考察。
1923年5月7日,梁思成骑摩托车出车祸,住进医院,绷带一直缠到腰间。林徽因不避嫌疑,天天来探望梁思成,逗他开心,安慰他,还帮他擦汗,翻身。梁启超看在眼里,甚感欣慰。而李蕙仙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身为母亲,为儿子挑媳妇,自然少不了以自己为标杆。林徽因的种种举动,在李蕙仙看来,很不“大家闺秀”。她认为梁思成娶这么个女孩,不会幸福。李蕙仙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好。1922年,她曾从天津去菲律宾马尼拉做过癌切除手术(当时李蕙仙的女婿在马尼拉做总领事),虽说已经康复,但保不齐会不会复发,一旦她哪天仙去,监督控制不了媳妇,吃苦的还是自己儿子。她不能不多方考虑。
1924年7月,林徽因、梁思成抵达康奈尔大学。梁思成常常收到李蕙仙的信使――姐姐梁思顺的来信。信中反复传达一个中心思想:母亲反感林徽因,坚决反对他们结婚。李蕙仙的一票否决,令所有人苦恼万分。然而,1924年9月13日,李蕙仙因病去世,享年55岁。
李蕙仙的去世,为林徽因嫁入梁家开了绿灯。没了她的强烈反对,梁思顺很快便被众人说服,到了1925年4月,她对林徽因的态度也有了改观,甚至“感情完全恢复”。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和林徽因结婚,作为大姐,梁思顺少不了操持,其乐融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