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強國新聞

探尋李庄抗戰古跡:感受梁思成林徽因烽火中的文化堅守【8】

【查看原圖】
梁思成繪制的五台山佛光寺大雄寶殿的橫斷面圖及獨樂寺觀音閣剖面圖。(鄧志慧 攝)
梁思成繪制的五台山佛光寺大雄寶殿的橫斷面圖及獨樂寺觀音閣剖面圖。(鄧志慧 攝)
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  2015年11月27日11:13

  李庄,這個位於四川宜賓的 “長江第一鎮”,在抗戰時期,與重慶、昆明、成都並列為中國四大文化中心。75年前,一大批中國知識分子在烽煙中輾轉來到這裡,這是他們一生中最為艱難的歲月,也是最為頑強的堅守,他們用中國知識分子的擔當與情懷,書寫了中國文化在烽火中的奇跡。提及生活在李庄的名人大家,最讓現今普通百姓熟知的莫過於梁思成和林徽因這對伉儷。

 

  1940年,梁思成與妻子林徽因所在的中國營造學社為了就近利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圖書資料,也同史語所一起離開昆明入川,來到李庄鎮上壩村安營扎寨。出李庄西行2裡地,穿過一片茂密的竹林,就是遷來李庄的中國營造學社舊址,那裡有一個浪漫且富有詩意的名字,叫月亮田。然而,他們住進來的生活卻遠沒這麼浪漫。按國民政府的規定,戰時知識分子所拿到的薪金,隻有戰前的十分之一,加上物價飛漲等因素,他們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梁思成梁思永兄弟受疾病威脅幾乎瀕於絕境,而林徽因呢,她的肺病越來越嚴重,很多時候隻能躺在床上,並經常大口大口地咯血。

 

  在李庄,梁思成夫婦的主要任務是寫作《中國建筑史》。由於沒有電燈,每當夜幕降臨,他們隻能借著菜油燈搖曳的微光,弓著背一字字地書寫。在這個小村裡,沒有印刷工具,他們隻能採用手寫和最原始的石印。而且川南潮濕的氣候和連續奔波,讓身體本來就虛弱的林徽因臥床不起。她每天隻能靠在被子上工作,書案上、病榻前堆積起數以千計的照片、草圖、數據和文字記錄。

 

  很難想象,一代才子佳人會落於入如此境窘境,那個“太太客廳”裡的才女干起了女佣干的活兒,而梁啟超之子,大學者梁思成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筆,學著蒸饅頭、做飯,還從當地老鄉那兒學會了腌菜和用桔皮做果醬。

 

  然而,這樣的窘境並沒有打垮這兩位知識分子的樂觀與豁達,就在最山窮水盡的時候,梁思成雖然隻得到宜賓典當自己的衣服,衣服當完了,便將陪伴多年的派克金筆和手表換成兩條草魚給林徽因補身體,還笑著對林徽因說:“把這派克筆清燉了吧,這塊金表拿來紅燒”。而且梁思成愛吃甜食,但這裡除了土制紅糖之外沒有別的。他就把土糖蒸熟消毒,當果醬抹在饅頭上,戲稱之為“甘蔗醬”。

 

  而且,就在友人費正清和費慰梅也多次來信勸他們去美國治療、工作時,林徽因和梁思成卻給他們回信說:“我們的祖國正在災難中,我們不能離開她,假如我們必須死在刺刀或炸彈下,我們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他們的兒子梁從誡對此也是記憶猶新,當時他問母親:“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你們怎麼辦?”林徽因特別平靜地回答:“中國讀書人不是還有一條老路嗎?咱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盡管生活條件如此艱苦,梁思成與林徽因依舊以嚴謹的態度治學,在學術上創造出永遠的輝煌。他們在李庄寫就了《中國建筑史》。這本書的完成,也實現了梁思成早前留美學習時就立下的夙願——《中國建筑史》要由中國人來寫。

 

   而一代才女林徽因作為建筑學家,也參加了大量的、大范圍的古建筑調查測繪工作,並著有《林徽因談建筑》一書。作為詩人、作家,她創作和發表了《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等作品。

 

  70多年的時光,星移斗轉,很多事件和人物都已成為過去。但是,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林徽因,《中國建筑史》,這些沉澱在李庄月亮田這所簡朴房屋裡的真實歷史,仍然在影響后人、啟迪后人。(人民網前方報道團:鄧志慧、於紅林、曹亞飛、霍雨佳)

              

相關鏈接:

穿越時空的記憶:草履八千裡,提顱出康川

抗戰中的郭沫若:別婦拋雛 十天完成《屈原》劇本

著名黨史專家薛慶超為四川樂山干部群眾做抗戰主題講座

趙一曼紀念館:從大家閨秀到“紅槍白馬女政委”

94歲川軍老兵憶抗戰:彈盡之際我們用農具肉搏拼命

探訪千年古鎮李庄:透視抗戰歲月"鳳凰涅磬"怎煉成

分享到:
(責編:鄧志慧、曹亞飛)

相關圖集

查看更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