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簡單的三個數字背后,代表的是1933-1945年侵華日軍在我國東北進行細菌武器研究和細菌戰指揮的部隊番號,揭示了日軍以慘無人道的暴行,佔我國土、亡我同胞的歷史罪証。
踏著秋風掃下的落葉,人民網“重走抗戰路”採訪團來到哈爾濱平房區新疆大街47號。這裡是“731”部隊舊址,是日軍准備和實施細菌戰的策源地和大本營。即便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舊址——四方樓隻留下殘存的地基,我們依然能從高聳的鍋爐房煙囪、鏽跡斑斑的毒氣實驗室樓梯上,找尋到這裡慘絕人寰的暴行的痕跡。
舊址的東側,是剛剛落成兩個月的“731”部隊罪証陳列館新館。10000平方米的展廳被劃為六個部分:“侵華日軍細菌戰”、“731”部隊、“人體實驗”、“研制細菌武器”、“實施細菌戰”、“毀証和審判”。通過陳列館裡的10050件文物、650幅珍貴照片和大量的証言、供詞、模型、視頻,絡繹不絕的參觀者能真實、立體地感受這個“食人魔窟”的野蠻和暴力。
實驗室裡的反人類罪行
一幅幅被定格的黑白照片,一件件恐怖的實驗用具,一份份查有所據的証人証言,都在控訴著八十年前那個罪惡的實驗基地,以及他們的核心人物——石井四郎。
作為醫學博士的石井四郎,是細菌戰的狂熱分子。他認為制造生物武器“省錢、省料,又具有不可估量的殺傷力”,對日本來說一舉兩得,是一種理想的侵略進攻方式。他“缺乏資源的日本要想取勝,隻能依靠細菌戰”的主張迎合了日本當局和一大批軍國主義分子的野心。
從1933年的背蔭河實驗場,到1938年的“平房特別軍事區”,再到1940年下屬的五個支隊,石井部隊不斷擴大。1941年,石井部隊為掩護其細菌戰的罪惡活動,啟用番號“滿洲第731部隊”。至此,“731”成為隱藏在科學外衣下的龐大特種部隊。
專注的另一面,即產生惡魔。從1939-1942年,“731”部隊憑借著最先進的科研設備,累計培養了639.5公斤細菌。石井四郎也擁有了三項引以為豪的“專利發明”:石井式細菌培養箱、石井式濾水器、石井式陶瓷細菌炸彈。而陶瓷細菌炸彈也是細菌戰的主要武器之一。
對蘇聯的諾門罕戰役,對中國的寧波、衢州、常德戰役,他用喪失人性的所謂“研究成果”——鼠疫菌、鼠疫跳蚤、陶瓷細菌彈,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成為一個徹底的細菌戰犯。
然而,據館藏資料記載,戰后日美達成一項秘密交易,石井四郎把多年研究成果交給美國,以此為條件,換取“731”部隊所有成員免於戰犯起訴,最終讓他獲得了逃脫審判的機會。
人體實驗:“食人魔窟”的野蠻與暴力
“是誰害得我母親剛剛二十幾歲就失去了丈夫!是誰害得我哥哥才兩歲就失去了父親!是誰害得我一出生就沒有父親!”這是受害者李鵬閣的女兒李鳳琴對日本政府的控訴。
展廳裡,一個電子計數器不停跳動,每跳動一下,就是代表增加一個受害者的名字。遭“731”部隊以“特別移送”手段運送到“特設監獄”被殺害的反日人士有1550人,他們中有戰士、有愛國志士,有地下組織工作者。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李鵬閣便是其中一個。
野外,被實驗者被綁在十字架上,投撒的細菌彈爆炸后,彈片沖擊其裸露部位,致使感染細菌,簡單消毒處理便被返回做效果觀察……
寒冬,被實驗者身體凍傷后,用0-100度的水反復浸泡,得出結論是,凍傷治療需在37度的水中浸泡效果最好……
50多種細菌和病毒,42個實驗項目,1550個“人體樣品”,其過程和結果令常人難以想象。
鐵証如山 歷史和屈辱不會被忘記
1945年8月,為防止罪行曝光,關東軍總部命令“731”部隊在撤退前焚燒資料、殺害人証、炸毀設施。然而正如陳列館新館的設計寓意“黑盒”一樣,雖然盒子裡承載了“731”部隊不為人知的秘密,但紅色的光束會將盒子切開,秘密終會被公之於眾。
二十年多以來,陳列館的研究人員通過調查、取証、尋訪查找到有關“731”部隊的資料達到五千萬字,通過整理編輯出的資料集達到166卷。2001年和2007年,美國在解密的日本戰爭罪行機密檔案中,包括了三份人體細菌實驗報告書,共1522頁。
日軍“731”部隊的黑暗與丑惡、野蠻與暴力,是用無數中國同胞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在採訪現場,來自浙江的人民網網友顧富林說:“我們過去都是從網絡上、電視劇裡零星了解到這個事情,今天系統地看過之后,內心非常震驚、氣憤。原以為細菌戰的主要受害者在東北,原來江浙和沿海地區也是一個重災區”,“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中國隻有把自己建設得更強大,才不會重蹈覆轍”。
(人民網前方報道組:何晶茹、陸加杰、王先進、張素玲)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