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手記:還記得第一次看見石昱婷參賽的照片,就被這個懂禮貌的姑娘給深深吸引,現在她越來越成熟,無論是訓練還是比賽都十分穩定。她的成長故事也許和很多青少年的高爾夫故事一樣,但是她一直在為自己代言,她就是“婷婷昱莉”石昱婷。
7歲,正是孩子撒嬌的年齡,或許期盼父母許諾明天可不進校園﹔或許站在樹蔭下發愣,思考著到底是讓安徒生改寫人魚公主的結局,還是自己變身美人魚﹔或許還在羨慕隔壁家孩子已集齊水滸108將卡片,為沒把所有零花錢投資在買小浣熊上而懊惱。
而北京姑娘石昱婷7歲時,已經找准了方向——高爾夫——可為之奮斗一生的目標。
也許是興趣使然,也許是因為不服輸的信念,8年的高球時光裡,石昱婷已從一個懵懂孩童蛻變為亭亭玉立的少女,而一直未改變的是她對高球的那份熱忱。
編者手記:他這一代人成長在優渥的家庭環境裡,接受精英教育。高爾夫從“娃娃抓起”,他從小在高爾夫文化中受洗,現在他羽翼漸豐,成長為中國高爾夫界的“新生代”球員,高爾夫也已然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1999年,韓韌高爾夫生涯的起點。在深圳體育館第一次接觸高爾夫,在練習場練了不到兩個禮拜就直接殺進球場。成績已經無關緊要,因為這份喜愛太難得。
頂著“海龜”的身份,帶著天賦球員的光環,韓韌已做好接受高爾夫風暴的洗禮,他有自己的偶像——天才球員麥克羅伊,也許是因為麥克羅伊和他有很多共通性,他說:“我一直喜歡很自然有天賦的球員,比如麥克羅伊,這樣的球員打起球來不會太強求成績,也更容易從失敗中走出來,而且一般觀賞性也很高。”
編者手記:劉墉在《一生能有多少愛》裡寫到: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父親在女兒心裡一直是最特別的存在,小時候的偶像,長大時的密友。吳莎對父親吳相兵的崇拜之情無以言表,“爸爸是神”,“這樣能和爸爸更近了”,生活裡的每個角落都滲透著父親的足跡。
1997年,中國高爾夫界元老級人物吳相兵喜得千金,吳莎的到來讓吳家充滿歡樂,“調皮”的小女孩兒因父親的職業,和小白球早早的連上了“紅線”,可父母心疼孩子,並不打算讓她進入高爾夫界。
吳莎小時候和其他孩子一樣,琴棋書畫門門不落,可能因為身上的遺傳因子,吳莎從小就偏愛運動。和父親經過長達3小時的“談判”,選擇從琴棋書畫跳向運動項目,由網球、游泳轉向高爾夫。
對於那些正在高爾夫球場上的大多數青少年選手來說,高爾夫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全部。但對中國的高爾夫來說,他們卻是未來的希望——而中國的“老虎”,必定是從他們之中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