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两成小学生称打麻将是“小儿科” 九成孩子讨厌父母搓麻将
连日来,记者在武汉三镇各大培训班,调查了105名一年级学生。统计结果显示,22名小学生表示“对麻将很熟悉”,自认为“打麻将只是小儿科”。
其中9人是和天天一样,从小用麻将堆积木当玩具,家人会不时传授一些麻将技巧,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另外13人则是常常看家人打麻将,因耳濡目染而学会的。
家住汉阳金色港湾的小宇说,由于爸妈都爱打麻将,从上幼儿园起搓麻将的声音就陪伴着自己。起初爸爸是用麻将教自己“东”、“南”、“西”、“北”等汉字。后来爸爸陪着自己一起用麻将“搭车子”、“建房子”,堆出各种各样的模型,直接取代了积木。妈妈有时打麻将,也会把自己抱在腿上坐着,久而久之,对于麻将的136张牌都烂熟于心。
除了麻将外,扑克牌游戏也受到小学生的热捧。斗地主、十点半、起五张、拖拉机,甚至“炸金花”、“看九点”这样通常用作“赌博”的游戏玩法,也有部分小学生掌握。
7岁半的女生小兰说,这些游戏规则一学就会,就算大人们不教,自己多看几遍,也能“无师自通”,辨别输赢。小兰说,有一年过年,和父母玩斗地主,以压岁钱作为赌本,赢了43块,别提有多兴奋。
虽然不少孩子对麻将、扑克有所了解,但调查中发现,孩子们其实并不支持父母们搓麻将。
受调查的105名学生中,96名都表示“厌恶父母搓麻将”。在孩子眼中,父母爱搓麻将,会减少陪伴自己的时间,麻将声会干扰学习,难以和父母沟通交流……
“妈妈对麻将很‘着魔’,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和朋友一起搓麻将。”家住丁字桥的小倩认为,“麻将”抢走了妈妈,“不过每次妈妈在麻将桌上奋战时,对我提出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这个时候要零花钱是最便捷的,妈妈根本没空搭理我,通常这个时候,从牌桌上拿出5块或者10块给我买零食轻而易举。”
7岁的小浩说,家里开了间麻将室,他每次写作业就紧闭房门,每晚翻来覆去到11点才能睡着。“我5岁时就会打麻将,不过是被迫学会的,我很讨厌它啊。”
【各方说法】老师:牌类游戏可益智,但须把握好度
硚口区十大魅力教师、崇仁路小学俞秋明老师说,提及麻将都会将其与“赌博”联系在一起,这是社会赋予它们“赌”的意识。其实麻将和扑克牌本身是无罪的,如果只是将它们作为益智游戏,练习到技艺纯熟后参与国际赛事,这对训练孩子大脑的思维能力是有益处的。日常生活中,多数涉及麻将、扑克牌游戏的博弈,都有金钱付出。建议小学生不要涉足。
汉阳区玫瑰园小学校长黄智玲认为,网络游戏里的打麻将、斗地主,都是以比分、称号来定位游戏的成败;电玩城里的游戏机,均是以出彩票、兑换礼物来区分输赢。家长在以这些玩具作为教具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在孩子面前,不能将它们和赌博挂钩。
教育学家:孩子不宜玩牌类游戏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认为,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让孩子耳濡目染“什么”很值得思考。把麻将、扑克牌作为教具,于孩子而言有一定风险,因为孩子没有鉴别能力,不如用其他教具取代,如书籍、积木等,都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麻将虽是国粹,但它常带有赌博的性质,并不适宜少儿玩耍。”
社会学家:让孩子多玩“正能量”游戏
武汉大学社会学家尚重生教授说,7岁大的孩子懂得“碰碰和”,这反映出家庭教育有缺失,祖辈对孩子放纵、随意的态度,让他们迷上不属于自己所在年龄段该玩的游戏;另一方面,小区里给孩子提供免费玩耍的硬件设施还不够多,开放式的体育活动场所少,这使得没有条件的家长只能带孩子在家中自娱自乐,阻滞了他们在户外游戏的步伐。作为家长,应引导孩子玩一些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具有正能量的游戏,读书、运动、亲近大自然……这都是假期里比较好的休闲方式。(记者杨静雅)
(来源:荆楚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