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郎中”演绎传奇 “张氏骨伤疗法”列入国家非遗【2】--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乡村郎中”演绎传奇 “张氏骨伤疗法”列入国家非遗【2】

2013年06月23日08:54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从乡村走向最高医学殿堂

  步入富阳市中医骨伤医院大门,张绍富的铜像巍然挺立在怒放的杜鹃花丛中。

  记者来到这家医院,医院院长、张绍富的儿子张玉柱和医院党委书记柴小平向记者介绍了张氏骨伤疗法的传奇之处。

  张绍富1922年出生于富阳东梓关上图山村一个中医世家,是江南骨伤疗法重要流派——张氏骨伤疗法的第四代传人。受中医文化熏陶,承祖传正骨绝技,张绍富得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加固和外敷百草膏秘方之真传,并将祖传的正骨绝技发展成“整体辨证、手法整复、杉皮固定、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功能锻炼”的诊疗体系。

  1954年,张绍富结束了半农半医的游医生涯,组建了乡村诊疗站;1960年又在东梓关建立骨伤医院。张氏独特的正骨术远近闻名,东梓关已成为骨伤患者朝拜的圣地。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1986年,医院搬迁至县城,改名富阳市中医骨伤科医院,医院改制为国有,张氏正骨术传承和发展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张绍富医德高尚,白天在医院看病,晚上回家后还要接待上门求医者。

  1986年4月,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胡熙明到富阳考察,目睹张绍富治疗骨折的全过程,十分惊叹,回京后即要求有关部门总结张氏骨科的经验以便推广。

  1986年9月20日,张绍富应邀赴京参加全国骨伤科外固定学术会议,这是中国骨伤界顶尖专家的一次大聚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研究所名誉所长尚天裕称他的报告使人“耳目一新”;研究所副所长孙树椿宣布:聘请张绍富为该所客座研究员!

  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乡村郎中”被中国中医骨伤最高研究机构聘为研究员,这在共和国医学史上实属罕见。

  从此,张氏骨伤疗法在中国医学界名声鹊起。

  1992年,张绍富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张玉柱接过了张氏骨伤疗法的重担。

  “张氏骨伤疗法”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张氏骨伤疗法以创伤骨科见长,以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外固定、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为特色,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疗法和满意的疗效成为中国中医骨伤科重要流派之一。”这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骨伤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孙树椿的评价。

  张氏骨伤疗法发展的百年历史中,中医曾备受质疑和冷落,“取消中医”的声浪不时响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富阳中医骨伤却逆势而上并迅猛发展,这里凝聚着张绍富、张玉柱父子的巨大心血。

  “没有张绍富,富阳骨伤离不开东梓关;没有张玉柱,就没有富阳市骨伤医院的今天。”肖鲁伟对记者说。

  张玉柱1948年出生,初中毕业随父学医,他继承祖传接骨技法,融汇百家流派精粹,吸收现代医学成果,把祖传的医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张玉柱执掌医院之后,对张氏骨伤疗法的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出50余种徒手正骨方法,并研制出艾火薰针及益肾糖浆、丹参蔓荆散等10多种内服外用的中药。

  继承不易,发展更难。在临床中,张玉柱将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在张氏正骨术基础上解决了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中医药治疗脊髓损伤、脑挫伤后遗症、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与父亲相比,张玉柱更具现代意识。他深知,中医要发展,不能固守传统,还要面向现代。他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密切合作,将医院作为该校的附属医院,借助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品牌、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医院管理优势,提升该院的各方面水平。

  师徒传承是中医尤其是民间祖传医术的传统传承方式。张绍富突破家族传承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羁绊,带出了18位张氏子弟和35位外姓徒弟,这些张氏骨伤传人已成为富阳及全省14家医院的“台柱子”。

  张玉柱继续发扬传统传承方式,他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批和第五批“中医名师”的传承老师。

  2010年,“张氏骨伤疗法”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也已在广东、四川、重庆、山东、江苏等省市的11家医院推广。

  “富阳市骨伤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张绍富、张玉柱父子,他们德艺双馨,技术精湛,仁术仁心。”汪轶平对记者说,“如果张玉柱自己开医院,每年收入几千万元不在话下。这些年富阳中医骨伤科走出许多人单干,个个收入颇丰,但张玉柱和他父亲一样,仍然坚守着张氏的家训:用爱心去治病,视病人如亲人,不为利诱,不为名惑,忠诚于职业。这样的品德是非常难得的,也是目前医疗行业所需要坚守和倡导的。”(记者 叶 辉 严红枫)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