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护照源于英法
肩负“自由交通”和“安全保证”
西方护照,可追溯到公元2世纪、3世纪的罗马帝国。当时,担任国际信差的人可以获得盖有官方印章的特别证书,信差凭此证书可享有某种特权和优待。
此后,这种特别证书又发给皇家使节,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护照(PASSPORT)一词,来自法文,因为法文自13世纪以后一直是欧洲最流行语言和西方外交语言。护照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枢密院的记录和英国的法规中,时间是1540年和1548年,护照指由一个国家的外交主管机关发给出国公民,证明其国籍和身份的证件,允许他在外国旅行,并要求外国政府在需要时给予保护。到了17世纪中叶,英国女王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
18世纪,要求旅行者入出国境时持有护照的国家逐渐增多。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19世纪末,波斯、俄国、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国规定入境的外国人必须出示本国护照。
可以说,现代护照和签证制度的产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经济大扩张,催生全球化时代的大势使然。而护照的内涵,也被确定为“自由交通”和“安全保证”。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护照成为一种国际契约,也在此时基本成型。1920年、1926年召开的两次国际护照会议,对护照的国际格式和简化入出境手续提出具体建议,开始供各国采用。
在此期间,南森护照成为一种被国际承认的身份证。这一护照为无国籍的难民而设,1922年由挪威外交官弗里德托夫·南森设计。随后在日内瓦签订了一项国际协定,决定发放“南森护照”。该协定解决了大批俄罗斯人、土耳其的亚美尼亚人和德国犹太人的移居问题。同年,南森还帮助解决了100万希腊战俘和50万土耳其战俘的交换工作。直到1942年,有52个国家承认该护照,总共发出了大约45万本,帮助了数十万无国籍人士移民到了其他国家。
继南森本人获得诺贝尔奖后,统筹该护照签发的南森国际难民救济局于1938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自由”和“阻隔”轮流上演
护照会消亡吗?
这两年,关于给流亡总统颁发护照的新闻特别多。前年,海地政府同意给前总统阿里斯蒂德颁发护照,为他结束7年流亡南非生涯开启通道;去年,泰国也给2006年来流亡海外的前总理他信颁发护照。
不可否认,以“自由”为天性的护照,此时恰恰是一位“阻隔”者。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护照恰恰扮演着“自由”与“阻隔”双重面孔。
尽管1873年的《美国护照指南》早就指出,“最好的安全通行证是从美国国务院获得一张护照”。但在1952年,美国才有国民出国需持护照的规定,西班牙、古巴、墨西哥、澳大利亚、印度、新加坡等国都在二战后制定和颁发了护照法规及相关法令。
重建战后秩序,当然需要建立统一的国际护照制度,以统一护照格式、内容和使用办法,尽量方便国际旅行。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国际劳工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海事组织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召开会议,并通过相应文件或建议。1980年,国际民航组织公布了指导各国发行机读护照的技术文件。去年,国际刑警组织向1000名世界各地分部的负责人颁发了特殊护照,持有这些护照的调查员可以免签证进入188个成员国的境内。
申根国家,一国签证25国通行的做法,影响深远。访问申根国家,每半年内可以在申根区内合法逗留90天,并随意穿行于申根成员国之间。1985年,法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5国签署约定,“消除彼此对人民、货物国境限制”,其后又有欧洲多国相继加入,确定了欧洲开放边界的“申根协定”。
此后,亚太经合组织商务旅行卡问世,持卡人可以在APEC11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证自由通行。与此同时,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英联邦国家、阿拉伯联盟、拉丁美洲国家组织、欧洲共同体等国家集团和地区组织分别采取简化以至取消护照查验手续或凭身份证和其他证件取代护照入境等措施,以方便和促进本集团或组织成员国。
实际上,护照的“阻隔”作用也被强化,尤其是那些从人口输出国变成人口输入国的发达国家。从国际关系来看,各国护照的价值和被认可度,是各国之间利益博弈的结果。亨氏签证受限指数是一项针对全球不同国家的公民旅行自由度的排名。据统计,在全球免签入境排名前十位基本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其中丹麦、芬兰、瑞典、德国、美国等居前。
但发达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却有“特殊”标准。2004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好莱坞电影《幸福终点站》上映。片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维克多从东欧某国坐飞机前往美国。抵达纽约肯尼迪机场的那一刻,他的祖国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维克多的签证失效,因为不被允许入境,他只能滞留在机场休息室。此后九个月,维克多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发现了一个丰富的人生世界,并与空姐艾米利亚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