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丢了“名分”
王进有的历史与现实,因着姓名中的一字之差而被隔断了。
1992年4月,得知上级政府决定给抗美援朝退役军人发放生活补助的消息后,已经随儿子迁移到玉门市居住的王进有带上复员证等部队证件和证明以及户口本,到玉门市民政局咨询。可是,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发现,援朝老战士是“王进有”,而眼前的这位老者户口簿上叫“王定有”。姓名中的一字之差,让民政局工作人员心生怀疑,当然也不可能给他办理复退军人登记手续。
那么,王进有与王定有是否为同一人,又是缘何造成这位援朝老战士身份不明了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86年,王进有的儿子王东兴因前几年招工到玉门油田并成家定居,考虑到腰腿疼痛的父亲年迈后无人照顾,王东兴便委托他人把父亲的户口转入玉门东湖农场。就是在办理户口迁移时,天水市清水县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将王进有的“进”字误写为“定”,且出生日期也与实际出生日期及复员证等证件不相符。
十几年奔波难遂心愿
王进有的儿子王东兴告诉记者,父亲1992年4月在民政局咨询,遭遇质疑后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和委屈,回到家几天不吃不喝,他怕父亲再受委屈,此后十多年来不再让父亲奔波,由他代为办理。
“父亲认为,他的历史被别人遗忘甚至抹杀了,他也成了黑人黑户,担心在有生之年不能找回他的名分。”王东兴担忧地说。
记者了解到,从1992年开始,王东兴工作之余的大多数时间耗费在这件事情上,在天水和玉门来回奔波,但终究不能如愿。2009年6月30日,天水市清水县远门派出所向玉门市老城区派出所出具证明一份,记者从这份证明上看到,远门派出所明确表示:1986年户口迁移时,误将姓名“王进有”写为“王定有”,误将其出生日期由“1931年11月7日”误写为“1932年9月7日”。
拿到了这份证明,王东兴原以为就可以在玉门市民政局办理相关手续了,可是,民政局要求他到公安部门更改户口,可公安部门的答复是需要调取原籍的户口档案。这样一来,王东兴找不到门了。
“半个多世纪前的档案,我们从哪去调啊?”王东兴一趟又一趟地奔波,失望的表情让王进有老人心头的忧虑越来越重。“我不是王定有,我是王进有。”老人经常扯大嗓门叫喊着。
“父亲现在不缺吃穿,唯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名分问题。现在有关部门不能为他办理相关手续,就是不承认他最引以为豪的那段抗美援朝历史。他需要的不是补助金,而是对那段历史的认可。”王东兴说。
记者就此前往玉门市民政局咨询,现任民政局优抚办公室主任李玉玲声称她上任刚刚几个月时间,还不知道此事,她当场从资料库中查询后答复:玉门市的所有优抚对象中无王进有或王定有。
在听取了记者对王进有的情况介绍后,李玉玲答复:按照规定,1954年10月31日前入伍后退伍的人员,享受在乡老复员军人生活定补政策,针对援朝老战士的补助政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行了。李玉玲说,享受政策应该具有接续性,王进有在原籍未能享受政策,在玉门市也没有接续,要想在玉门市享受补助,必须得由玉门市公安部门证明王定有与王进有是同一人。
正名之路遥遥无期,但王东兴并不放弃。可是,找回父亲的名分,原来比他想象的难得多。(首席记者 董开炜)
(来源:中国甘肃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