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科技治沙筑牢绿色屏障

丁亦鑫 王志军
2023年06月17日16:10 |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小字号

视频制作:实习生荆昭延

6月17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科技治沙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做客人民网,围绕相关话题与网友分享。

主持人: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荒漠化是什么?

卢琦:大家聊到荒漠化,第一反应是荒漠,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荒漠是天然存在的,没有人类之前就已经有荒漠了。但是荒漠化是有了人类以后,简单来说就是在原有非荒漠的地区产生了荒漠的景观。它的定义里面增加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驱动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根据1994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与干旱直接关联,如果温度升高、降水减少,那就会导致天然的荒漠面积增加,像现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这几个耳熟能详的沙漠,都是在距今几百万年的地质时期已经形成。我们现在实际上并不是要治理原生的沙漠,而是要治理在过去一千年以来、不断的土地利用导致地表裸露的这部分荒漠。

主持人:沙尘天气跟荒漠化有关吗?可以具体讲讲二者关联及背后原因吗?

卢琦:这两者既有关系,又没关系。沙尘暴也是天生的,伴随着荒漠的产生,沙尘暴自然产生了。中国有广大面积的黄土高原,实际上就是历经250万年或者260万年堆积而成的,简单来说就是沙尘暴携带来的沙尘,降落在那个地方堆积而成的。

沙尘起自于所有的沙源地和尘源地。沙源地在沙漠里面,沙子的粒径范围介于0.05—1mm,相对较粗些,通常吹不到高空。但是粉尘就能吹到三千米的高空,跨越太平洋,经高空运输大概十几天,正好绕地球一周,这是全球沙尘循环。

因为有了沙源和尘源,风一来,带走的沙子和尘土就会增加,沙尘强度就会增加。如果荒漠化的地表面积增大了,就是裸露的地表增大了,供尘和起尘区面积也就增大了。这也是我们防治荒漠化的本质所在,要减少和覆盖沙尘的源区和裸露的地表。

主持人:多年以来,我国在科技防沙治沙方面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

卢琦:包兰铁路是中国1954年开工的第一条穿过腾格里沙漠的铁路。我们修建了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然后一直到现在都安然无恙,并且从铁路一直到高铁,就证明这个技术是成功的。当时发明的“五带一体”的铁路治沙技术,荣获了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目前在治沙里面还是唯一的一个特等奖。

内蒙古有磴口模式和库布其模式,这两个模式就是防沙治沙的典型,分别在黄河的北岸和南岸。在磴口,主要是凝聚科技的力量防沙治沙,探索了不同的模式。在库布其,主要是企业牵头,解决了治沙、经济和脱贫的问题。在科技方面,是收集干旱区的种质资源,培育新的抗旱耐盐的品种,营造防护林网、防护林带,加上我们40多年的科学观测,就把这些原理机理搞清楚了。在企业方面,是支持农牧民的生产,发展当地经济。所以,这两者是相互补充的。

最新的科技手段应该是光伏治沙,就是上面发电,下面种植+养殖。这样的模式既解决了能源问题,又解决了固沙的问题,也解决了收入的问题,改善了人民生活,这就符合了治沙、富民、区域发展的愿景。

主持人:未来,我国将如何加强科技创新,持续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

卢琦:防沙治沙要以中部的黄河“几”字弯,东部的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西部的河西走廊和塔克拉玛干一线作为三大主战区,我们叫攻坚地段。在“几”字弯里面,主要是防控砒砂岩的粗沙、四大沙漠一大沙地的细沙,减少入黄的流沙和水沙。

在东部,基本是沙漠地区降水比较丰富的地区,大概年降水量能达到300—400毫米,我们的目标是要恢复一千年、一万年以前的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

在西部,贺兰山以西,降水比较少,像库姆塔格沙漠的年降水量不足25毫米。这个地方主要是锁边,要把沙漠边缘的沙子、有水分的地方固定下来,要减少沙源,这是主要任务。剩下一段就是滚石上山、攻坚克难,完成十年治理期的第一期任务。

(责编:丁亦鑫、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