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观察丨轮番推销不胜其扰,网络诈骗财产受损?这部专门法律出手了
从“请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到破获、拦截数以亿计的诈骗信息,近年来,国家打击诈骗犯罪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全民防诈骗意识不断增强。2022年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以下简称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获得审议通过,将自2022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
网络成为诈骗主阵地 陷阱瞄准年轻人
作为非接触式的新型犯罪类型,电信网络诈骗具有隐蔽性强、犯罪风险低等特点。“犯罪分子会跟随社会热点和新业态、新领域精心编造与人们生产生活深度交织的各种骗局,迷惑性极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院长助理、全国新型犯罪研究中心分中心执行主任王晓伟在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采访时表示。
王晓伟介绍,从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类型来看,虚假网络贷款、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这5类诈骗发案占比近80%;从通讯网络工具来看,利用虚假APP实施诈骗已占全部发案的60%,同时通过秒拨、VPN、云语音呼叫以及国外运营商的电话卡、短信平台、通讯线路等方式实施诈骗。
年轻一代日渐成为诈骗团伙的主要目标。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李广宇9月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电信诈骗涉案被告人中,80后、90后占比近90%,而18周岁至28周岁被告人占比超过55%。“年轻人熟悉互联网,日常生活与网络深度融合,容易接触诈骗信息并泄露个人隐私。再加上,诈骗人员会编造各种骗局对他们轮番推销,财产容易受损。”王晓伟解释。
聚焦多元协同共治 注重宣传前端防范
近年来,公安机关深入开展“云剑”“净网”等专项行动,同时全面开展预防拦截工作,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开发国家反诈中心APP,力求从源头阻止电信网络诈骗的发生。
“当前电信网络犯罪存在着发现难、取证难、抓捕难的困境,而且作案方式多元且更迭快速,仅仅依靠公安机关是不够的。”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吴沈括指出。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提出,有关部门、单位在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应当密切协作,实现跨行业、跨地域协同配合、快速联动;同时,国务院公安部门等会同外交部门加强国际执法司法合作,与有关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建立有效合作机制。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聚焦多元协同治理,有利于公安机关调查取证、追赃挽损、跨境协作、技术反制等工作的开展。”王晓伟表示,另一方面,通过明确各部门、行业、单位、企业以及个人在反诈宣传教育中的责任、义务,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发布也进一步增加了防范力度和宣传教育手段,有利于全社会反诈工作格局的构建。
实现“天下无诈” 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2020年,公安部集中开展“长城2号”打击治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专项行动,努力做到“诈骗电话打不进来、诈骗短信发不出去、诈骗网站登录不上去、诈骗钱财转不出去”。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国家反诈中心直接推送预警指令8045.8万条,预警准确率达到了78.4%,公安部会同工信部、人民银行等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拦截诈骗电话7.7亿次、短信10.7亿条,封堵涉诈域名网址158.2万个,紧急拦截止付涉诈银行账户364.7万个。
想要最终实现“天下无诈”,吴沈括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继续注重前端治理和预防阻断,严格落实相关责任,扼杀犯罪发生的可能;二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投身反诈防骗活动;三是加强宣传,不断提高群众的反诈意识和诈骗“免疫力”,让反诈知识深入人心,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反诈、人人都会反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