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新闻

2021经济新观察

人民e财经: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实现?

2021年02月02日09:30 |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小字号

  嘉宾:薛澜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
  记者:冯华 人民日报主任记者
  主持人:冯华 人民日报主任记者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由人民网强国论坛和人民日报麻辣财经工作室、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联合推出的新媒体访谈节目——《人民e财经》。近期我们将推出系列专家访谈“2021经济新观察”。

  今天,我们走进清华大学采访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教授。薛教授对我国的科技政策有着深刻的研究,如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怎样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1、为什么突出强调科技自立自强?

  薛澜: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一表述是对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的深刻认识,也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下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路径的新思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我国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为什么突出强调科技自立自强?这是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创新能力扎根中国,让中国创新的基石能够防范各种可能的外部风险,不会因为国际风云变幻而有所动摇。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化缘要不来,花钱买不来,市场换不来。只有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要强化科技创新的高水平供给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的堵点和梗阻,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扫除创新障碍。

  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还要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开放,在科技创新的前沿与国际同行竞争合作,科技的自立自强才能建立在国际先进水平之上。同时,只有坚持自立自强,才能保证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开放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对话的能力。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2、如何打造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薛澜: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入新发展阶段,无论是应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还是催生发展新动能,都需要有一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国家队,还有行业创新领军企业等。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该有雄厚的创新能力的积累,能够针对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些难题和“卡脖子”问题,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承担重任。

  最近,新冠疫情防控的科研攻关让全国科技界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更加凸显了培育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加强系统设计和顶层谋划,国家层面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布局,包括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队作用,培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3、如何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

  薛澜: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是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基础研究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

  我国的基础研究可以说有喜有忧。从产出来看,我国科技论文被引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科研人员总量全球最多,近年来也涌现出不少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但在最重要的原创性研究方面,我们还存在不少差距。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还没有能够给基础研究的工作者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宽松和自由的学术氛围,让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

  加强基础研究,首先要继续加大投入,同时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其次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如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三是为科研人员营造适合创新创造的学术环境,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特点的评价机制,强化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让科研人员静心思考、潜心研究。这其中要注重给高校、科研院所充分自主权,让他们根据所在领域的特点来确定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评价和激励。

  4、如何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薛澜: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是整个国家创新体系里的重要一环,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但总体来看研发活动的投入依然不足,企业的基础研究更是少得可怜,中小企业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组建创新联合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鼓励创新龙头企业敢于在创新前沿的无人区和高风险领域加强合作,进行探索。同时,通过创新平台的搭建,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更加丰富的创新生态,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统筹行业上下游的创新资源,形成体系化、任务型的协同创新模式。

  关于创新联合体的运行机制,要以市场机制为纽带,产学研各方共同参与、共同投入、共享成果。在政策支持上,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高层次人才向企业集聚,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5、科技攻关,谁来“揭榜挂帅”?

  薛澜:“揭榜挂帅”是深化科研管理改革的重大举措,主要针对当前一批制约创新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实行“揭榜挂帅”的办法,可以促使更多优秀科研团队脱颖而出。

  传统的科研任务组织方式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形成固化资助结构。通过实施“揭榜挂帅”,可以带动一系列科研管理重大改革举措破题落地。在团队遴选方面,要以更加开放姿态选拔人才,打破科研“小圈子”;在资源配置方面,要从学术驱动转变为需求驱动,将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落到实处;在考核评价方面,要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攻坚克难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奖优罚劣。

  从科技政策的角度来讲,政府要继续加大对于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与生态。今后一个阶段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还是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还是要围绕“人”来做文章。

  像刚才提到的“揭榜挂帅”机制,就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尝试。另外还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更重要的则是加快改革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价值。

(责编:张桂贵、曾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