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剖析大众3种心理,你有没有中招?

作者  玉醉墨

2020-03-21 04:59
投他一票
 

大家好,我是墨墨,你没时间看书就关注我吧。今天写的不是一篇书评。如果你喜欢我这篇文章所提到的观点,作为扩充阅读建议你可以研究一下大众心理学的书籍。例如《影响力》《乌合之众》《社会心理学》……

如果不能获得所有的真相,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大环境下保持自己自我判断力?

“我们小区也有确诊的了。”

“我家楼上也有武汉返乡人员。”

我们表面上没有恐慌,内心却多多少少的开始心慌。每个人外出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隔出了很远。

今天,是全国抗疫的第27天,国人禁足的第25天。

回望过去这段悲喜交加的日子。墨墨作为一个居家隔离的普通人,有幸读过一点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书籍。就从一个普通人的观感出发,写下这3点建议,希望大家能够在疫情之下,保持自我的独立意志。

不要被你的恐惧所裹挟

面对疫情这也是一场战争,关乎14亿的一场战争。

疫情开始之初,墨墨和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以为不严重。1月11日,我买了火车票,回到了生养我的小城。

1月24日,云南省一级响应。小城也开始变化了。我居住在小城的市中心。平时有3路公交经过的家门口,只有1条公交线路还保持运营。其他线路,全部停运。

小城的周边由于城市化发展,已经在许多年前就没有了蔬菜、粮食的种植。大部分水果、粮食都是依靠周边县份供给。

在听到了高速封路、公交停运这样的消息之后。当地人担心生活物资得不到保障,当天引发了抢购狂潮。以往家门口的超市瓜果蔬菜到关门前都有许多。当天的瓜果、蔬菜在10点之前已经被抢购一空。下午3点,听闻米面粮油都被抢购一空。(当然,第二天超市迅速补货。同时,当地政府发布消息,基本物资保障是不会断停供给的)

面粉被抢购一空(图片来源网络)

米面粮油的抢购狂潮,以及先前网上双黄连口服液的抢购狂潮其实都暴露了一个问题。

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某种东西的想法对人扪的激励作用更大。

短缺原理,对人们行为造成全面影响。

我们害怕失去健康,害怕失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1987年,麦耶维咨、蔡金在纽约进行了乳腺癌检查实验。检查乳腺癌的小册子说明了自查的重要性。例如:花5分钟进行自我检查可以得到一份健康保险,没有花五分钟进行自我检查就可能失去一份保险。

绝大部分人都会去做自查,为了获得那一份健康保险。

同样的,万一生活物资不够怎么办?绝大部分人宁愿多抢购一些瓜果蔬菜,甚至米面粮油进行囤积。

万一自己得了新冠状肺炎怎么办?就算双黄连口服液没有用,也要先买一些囤积,以防万一。

我们因为健康、因为生活物资得到保障而保持了生活的富足、行为的自由。

当我们感觉到了威胁,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异常强烈。当某些因素让我们可能不能像原来一样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会通过更卓绝的努力对这种妨碍,进行反抗。

这就是心理抗拒,1966年由布雷姆提出来的。

普通人怎么做?

很多时候,我们的恐惧限制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我们的认知和理性思维不断倒退,靠本能做出了反应。

1.不要让你的情绪控制你

我们很容易被局势所搅合得头晕目眩,这个时候情绪很容易高涨。高涨的情绪是人们做出冲动行为的根由。我们做事情必须深思熟虑,再做出决定。

2.搞清楚是不是占有欲作祟?

抢购双环连口服液的风潮中被广大网友疯传了一个贴图。顾客问:“这个双环连口服液我可以吃吗?”卖家回答:“这是兽药你不能吃”。网友再问:“兽药是动物,我也是动物,我为什么不能吃?”卖家很无语,直接说:“兽药,人怎么能吃?”网友最后补了一句:“我用它泡脚可以吗?”

有时候人的满足感并不是因为短缺,而是为了占有。

当我们开始疯狂购买一件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你究竟需不需要?还是,仅仅因为越难购买,所以你才越想去购买了。

不要产生盲从思想

相信很多人在购买面粉时候,并不一定是家中缺乏。仅仅是因为周围人都买了,自己也去买。

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叫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理认为,许多人在判断是非的时候是看别人怎么想的,尤其是在我们要做什么正确的决定行为的时候。

最著名的就是“维特效应”。维特效应说的是,一个人纯粹自杀的报道会导致更多人自杀。这是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社会学家戴维·菲利普斯提出来的。

200年前,伟大的得过文学家歌德出版了一本名为《少年维特的烦恼》。书中的少年最后自杀身亡。这本书在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欧洲兴起了一股自杀风潮。

为此,好多国家把这本书列为禁书。中国曾经也将这本书列为了禁书。

现在社会上许多商家也会利用社会认同来让顾客购买产品。例如:某网红店铺也许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多人购买产品,仅仅是请了许多人去排队。某电商平台的爆款一开始的几万个订单根本就是靠刷单产生的交易量。

这样为了谋取利润而制造出来的假象,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

我们不希望自己的行为受到裹挟,但是人是社会性动物。在很多场合之下都会用别人的行为来作为参照。

在上文提到的米面粮油抢购事件中,最有意思的要数我二婶了。她是在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做管理岗位的。明明知道不会断货、不会短缺。但是看到抢购风潮出现之后,第一反应是,“哎呀,要不我也买一点吧。”

人,有时候真的不能高估自我。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在人群中就有可能被影响。

有时候,有的人利用社会认同原理愚弄大众还是次要的,但是因此造成社会动荡,将普通人逼得走投无路就绝对不可原谅。

希望在你看到我的解析以后多一个警惕。以后再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能够冷静下来、跳脱出来。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一下自己,不要被自己的从众思想所裹挟。

普通人如何做?

1.注意观察自己的言行

很多时候,我们如果警惕性不强,往往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所以,当你产生要跟随一个人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注意,再注意!”对这样的行为提高警惕,不要让“自动导航”系统去主宰你的行为。

2.适当进行猛烈还击

有时候,从众并不是因为我们警惕性不高。周围的人看你和他们不一样,也会开启“循循善诱”模式。在平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大家都结婚了,你为什么不结婚?”“大家都生孩子,你为什么不生孩子?”

当你成为了一个异类,就会有人想要改变你。所以,适当进行还击,表明自己立场也是非常重要的。

被抢购一空的超市

不要盲目相信“权威”

前段时间,墨墨看了一部纪录片,叫《洗脑大师》。是美国Discovery频道出的一个研究大众心理的系列节目。

这个节目做了一个实验。让工作人员穿上类似于警察的衣服,告诉路人,他是警卫。逮捕了一个“危险罪犯”。实际上,这个危险罪犯也是一个工作人员。

结果“警卫”拦下的任何一个路人都协助他临时看管“犯人”,在看到“犯人”准备逃脱后,每一个路人无不意外的使用“警卫”交给他们的辣椒水。

任何一个路人,都没有去核实“警卫”的身份,任何一个路人都仅仅凭借他身上的制服对他产生了信任,并且对一个陌生人使用了辣椒水。仅仅因为这个“警卫”告诉他们可以使用。

权威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量会影响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产生服从权威的心理,甚至做出一些丧失理智的行为来。

我们对于权威的信任感要高出许多,很多时候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在看到牙膏广告的时候,假如广告中有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我们会默认他们为医生,产生信任感。在看到美发、美颜产品的时候,假如广告有漂亮的明星代言。我们会默认用了这样的产品,就能和他们的美貌靠得更近。

孩子依赖父母、学生依赖老师、民众依赖专家。每一个普通人都希望得到权威的指点迷津。

普通人如何做?

1.这个权威是不是真的?

质疑有时候是保持清新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听起来很简单是不是?但是很多人是做不到的。

我们要质疑什么?

质疑头衔,整个人是xx机构的专家,这个机构硬不硬?

质疑奖项,获得了xx奖项?这个奖项难不难?

质疑衣着,他穿着一身制服,这个制服是不是真的?容不容易购买?

质疑对方是不是真的具有权威性,还是某些人为了某种目的而营造出来的假权威?

2.明确权威的局限性。

我曾经闹了一个小笑话。朋友给我推荐了一种麦片,和我说这个麦片特别好,北大教授给她推荐了。我吃了一段时间,觉得那种无糖麦片异常难吃。后来讨论起这个问题,才知道,她认识的北大教授并不是研究营养学的,是教授外语的。她吃是为了减肥,对方呢,就是个人喜好,喜欢吃这种无糖麦片。

即使最有知识的权威也不一定他展示给我们的信息就一定是正确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迷信这样的权威。我们必须牢记,权威所说的话是不是有局限性?和他的研究领域是不是相关联?是不是会和他有利益冲突?

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普通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神。

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我们没办法了解全部的知识。而我们生活在社会中,难免被裹挟。

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

疫情之下,为了生存、生活,许多人去创造条件、克服苦难。中国近代多难,中华儿女会在灾难中求生。

和平年代,许多战争变幻了模式。每一个普通人如何更好的打赢这场战?

勤洗手戴口罩、讲卫生、居家隔离。还有注意网上自己的言论,充实自己的思想。疫情,倒逼我们不断学习、绝处求生。

惟愿,现在屏幕前看完此文的你,有收获。

更愿,毒瘴驱除,春满大地。

声明:文章仅代表创作者本人或所属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机构。

关于我们 服务协议 帮助中心 证书验证

服务邮箱:rmzz@people.cn     服务热线:010-65363866(服务时间:工作日10:00-18:00)    创作者交流QQ群:190793094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