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援华物资上的古典文化鸡汤
目前,随着中国的“抗疫”战争受到世界关注,许多国家及友好人士用不同形式为中国加油鼓劲、提供支援。
其中,日本援华物资上的中国古典诗词更是惊艳国人,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
有人感慨,羞愧于我们自己的援助之词直白单调,缺乏诗意和灵魂;
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故弄风雅,而且引用的还是我泱泱中华的文化;
也有人说,这些诗词是在日本的中国工作人员、留学生的杰作。
无论国人心态如何复杂,毕竟我们收到了一份合乎文化口味、直击灵魂的礼物。
当然,中日之间互相援助已有历史,日本此举也包含有回报感恩之意。这也显示了两国人民大爱无疆的精神和友好关系。
交流感情、传达心意,文化是桥梁,语言和文字是基础。
在这个层面上,对于支援这次中国“抗疫”,不仅是援华物资,日本国内也是全社会在行动,处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影子:
曾来中国多次巡演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特地录制了一个视频,其中用中文演唱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结尾用中文高喊“我们爱中国,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人类加油!”。
“穿旗袍的鞠躬女孩”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转交在“东京灯会满月节”上为武汉募集的善款。
日本很多地方街头有“中国加油”的宣传牌等等。
这些现象,体现了日本各界对中国的深情关心和支援,也彰显了中日之间悠久绵延的文化交流。
或者说,邻国日本对于中国的文化很了解,相比其它国家更具优势。
中国古典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影响深远,形成了广义上的“华语文化圈”。
汉唐盛世,是中国文化高度发达及对外输出的鼎盛时期。
尤其是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声誉远播,与亚欧众多国家均有往来。
毗邻的日本、新罗等,与唐朝往来密切,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制度、经济、科技等。
当时日本为了利用宗教来强化统治,管理社会,做为皇族公卿的长屋亲王多次委托遣唐使向唐朝僧侣转赠礼物。
其中一批袈裟上就绣有《绣袈裟衣缘》,有佛教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这八个字也再次出现在这次日本援华物资上。
唐朝鉴真禅师应日本僧人之邀,率四十余弟子历尽艰险,泛海东渡,受到日本朝野热烈欢迎。
鉴真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传播以及佛教在日本的兴盛,最后圆寂并葬于日本,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中国的史学巨著《史记》传入日本后,受到极大重视,平安朝贵族们视其中的帝王将相为偶像,培养官僚的大学把《史记》列为必修科目。
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以《史记》中的圣贤为楷模来塑造男主人公的形象。
而且书中引用白居易(字乐天) 的诗歌多达九十多处,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成为源氏三代人爱情发展的基调。
《源氏物语》开启了日本文学的“物哀(もののあわれ)”思想,并影响了夏目漱石、川端康成、宫崎骏等大批日本文化人士。它还成为日本历久不衰的文艺素材。
至今,日本文化里留存着中国古典文化的身影。
例如,自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仿效中国皇帝使用年号以来,共产生了247个年号。它们都是从中国古籍中寻求名称所得,有的直接采用中国皇帝的年号,如贞观、建武、弘治等。
2019年5月1日,德仁天皇即位,继承三神器和国玺御玺,颁令新的年号为“令和”。“令和”选自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
其实《万叶集》成书时,日本还没自己的文字,因而都是借用汉字即万叶假名记录,而且以中国诗歌文集编辑方法为借鉴,还收编了部分汉诗,为日本后世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
而在其成书之前,中国东汉时的张衡在其《归田赋》中已有“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的文字。
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分别是从中国的草书和楷书部首演变而成。日本文字中至今保留着约两千个常用汉字,其意与汉语几同。
日本的很多博物馆、美术馆里,都收藏有中国文物、艺术品。
日本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汉学家,历代日本政要几乎都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和研究。
日本现代教育里,中学教材及课外读物中有大量的古典汉语文学内容。这也是日本国民普遍具有较高汉语文学素养的主要原因。
这些,也正如这次支援中国“抗疫”的一些日本友好人士所说的:数千年来,中国教给日本无数宝贵经验与智慧。
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反哺
日本从中国学习、借鉴了文化和制度等,不断融合、发展。尤其是在19世纪“明治维新”之后,接受世界先进的西方文明,走上了强国之路。
而同时期的中国,发展缓慢,老迈、衰弱,明显落后于世界文明前进的步伐。
于是,朝野掀起一股留学热潮,而留学日本成为大批中国学子的首选。
既有政府的“留学幼童”公费制度,也有自费留学者。
在1905年,留日中国人就达八千多人。
这一数字,学者舒新城评论道:“实为任何时期与任何留学国所未有者”。当时美国学者也指出,这是“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
在清末至民国的数十年间,数万中国学子东渡扶桑,到日本求学。
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例如梁启超、孙中山、鲁迅、周恩来、秋瑾等。后来,他们有力地推动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当时日本为了学习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科技、人文新思想,大量翻译西方书籍。
为解决翻译新概念时“无词可用”的问题,就利用汉字表意的特性,大量、系统性地翻译了西方先进文明的概念。
后来,这些词汇被称为“日制汉语”或者“和制汉语”。指日本人借用汉字创造或翻译出的汉语新词汇,以及延伸了含义的汉语既有词汇。
当现代文明进入中国时,古老的中文里没有对应的词汇可以直译、对接。
于是,中国一方面自行翻译西方词语,另一方面为了统一概念以及方便使用,就直接采用“日制汉语”。
例如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干部、文化、文明、民族、思想、法律、经济、阶级、分配、宗教、哲学、意识、原则、科学、物理、化学、分子、原子、质量、固体、理论、文学、美术、艺术、供给、俱乐部、形而上学、取缔、取消、宗旨、权利、义务、同化等等。
再如日常生活方面常用的:交流、运动、失恋、接吻、当事者、第三者、时间、空间、课程、目的、否定、肯定、假设、例外、场合、卫生、卡拉ok等。
这些“日制汉语”,与直接来自西方的外来语(如沙发、咖啡、逻辑等),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成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日制汉语”,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难计其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离开了它们,我们今天就难以开口说话、沟通交流。
当然,这仅仅是文化的基石--文字方面。
其它如现代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先行完成现代化的日本更是我们邻近的老师,就象几千年前的唐朝之如日本。
可见,中日两国的人文渊源深厚,交流密切,文化是重要的纽带。
我们不必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重要的是传承、弘扬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于是,很多国人残留有过去的“华夷”偏见思想,留恋于昨日的辉煌历史,沉醉于泱泱大国的“天朝”迷梦中,罔顾世界先进文明,或者不以为然,言曰不过如此尔尔,甚至斥之为“小儿科”、我祖上当年如何如何。
这类人自古而今不绝,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往往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时代前进的螳臂。
另一方面,由于近代中国闭关锁国,发展落后,以致于被崛起的列强欺凌。
于是,有一类人至今走不出外国“船坚炮利”的心理阴影,将中国传统文化统统扔进垃圾堆里,认为凡是外国的必定是先进的,连月亮也比中国的圆,不加分辨,照单全收,顶礼膜拜。
这类人缺乏正确的历史观,缺乏文化自信,自我矮化,崇洋媚外,往往成为民族和国家正向发展的负能量。
就以日本为例。古代,中国是日本的老师;近现代,日本成为中国的老师。
例如古典诗词,很多国人认为其是老古董、不合时尚潮流,将其束之高阁,而去追求快餐文化。
然而这次日本将其运用在援华物资上,韵律之优美,底蕴之深厚,传情达意之贴切,在现代工业社会显示出了超凡魅力,令国人意想不到。
这也正是吾辈弃之如敝履,而他人拾之若珠玉。
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
因而,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必妄自菲薄。
最值得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延续到现在的人类文明。
而中华文明,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以博大的气度,多元化的胸怀,几千年来不断与外族交流、融合的人类文明结晶。
正因如此,它才显得博大精深,包容万物,生命力强大。
它见证着历史,映照着现实,折射着未来。
友好合作,是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共赢、共谋人类福祉的保障。
文化是可以超越国界疆域的,也是不分种族、肤色而能进行心灵上沟通交流的基础纽带。
纵观历史,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无论是生存、发展的基础,还是核心竞争力,都在于文化。
文化输出,方能彰显一个民族和国家最高层次的实力。
所以,我们不能望却历史,要传承其优秀文化,弘扬其精神,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融合,服务于现实和未来,使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为人类社会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服务邮箱:rmzz@people.cn 服务热线:010-65363866(服务时间:工作日10:00-18:00) 创作者交流QQ群:190793094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