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春节之前,蝙蝠在中国人的心目之中还是"福气"的象征,家家户户窗户上明明还贴着带着蝙蝠的窗花,人们却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谈"蝠"色变。
五千多年前,红山古人就开始雕刻鼠首龙,今天留存的红山高古玉器之中,有大量的鼠首龙雕刻件,鼠首龙就是蝙蝠。可见在远古时期,人们对于共同居住在山洞之中、昼伏夜出的群居飞兽有一种独特的尊敬之情。从那个时候开始,蝙蝠就被人们视为瑞兽。
我们古人也是挺有意思的,对没长翅膀的老鼠深恶痛绝,对长相丑陋的蝙蝠却情有独钟。蝙蝠在古人的眼中是"仙",蝙蝠倒挂的之习性被我们老祖宗视为"福到"。蝙蝠昼伏夜出,古人并不觉得恐怖,却称颂它眼神极好,甚至延伸为他可以长命百岁。
明代《历代神仙图鉴》之中记载着一段关于蝙蝠的描写:"混沌初分,有黑白二蝙蝠。寝殿啖鬼之钟进士,黑者所化。"在天地混沌之时,钟馗原本是一只蝙蝠,后来他才成为"赐福镇宅圣君",驱邪保平安,赐福给凡间众人。
从风水学上来说,房屋的横梁是带有煞气的,如果在床的上房就会"压床",使居住之人腰酸背痛,如果在座位之上就会导致居住之人经常破财,容易招致疾病……所以在明清时期,很多人家在造房子的时候,会在横梁上面挂一只蝙蝠,以保一家平安。
蝙蝠的图样在明清时期的服装、建筑、园林、日常用品之上处处可见,在北京恭亲王府藏宝楼的外墙之上,有一扇窗户就是"蝙蝠倒挂"的造型,寓意着"福从天降"。蝙蝠还和各种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结合在一起,比如寿桃、莲花、云纹等等,分别寓意着"福寿安康","福寿连绵"和"流云百福"。可以说,蝙蝠在明清时期已经是一个百搭纹样,见者欢心。
今天,网友们都在抨击那些大胆吃"蝙蝠汤"的人,但在古时候,蝙蝠的确是一种奇特的"药材",不过吃的方式不是直接煮汤罢了。古书记载,蝙蝠入药用于久咳、疟疾、淋病、目翳等。蝙蝠的粪便也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名叫做"夜明砂",用于眼病。
《抱朴子》之中记载:"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而在《太平御览》之中又有:"(蝙蝠)得而服之使人神仙。"可见在古代"修仙者"心目之中,蝙蝠真的是可以吃的,还是一味长生不老的仙药。
不过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可不吃蝙蝠这一套,他们认为蝙蝠是不祥之兽,是阴险狡猾的象征。比如景颇族人之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说上古时期太阳很毒辣,地上的生物受不了,都责骂太阳。结果太阳一怒之下就跑了,地上的生物陷入了无边的寒冷和黑暗之中,他们商讨着将太阳请回来,都捐出金银打算送给太阳。当鸟类去寻找蝙蝠募捐的时候,蝙蝠收起翅膀说自己是老鼠,而当老鼠来找蝙蝠的时候,蝙蝠又张开了翅膀,说自己是鸟类。景颇族人一直用"蝙蝠人"来形容那些口是心非的小人。
蝙蝠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是享受着受人尊敬的好运的,而在西方,蝙蝠就没那么好的"福气"了。 在西方人的普遍观念之中,蝙蝠是不祥的、邪恶的。"bat"这个单词在某些地区还有"妓女"巨和"丑妇"的意思。《旧约全书·申命记》之中记载着西方古人对蝙蝠的看法,那时候但凡是长翅膀的动物都被视为鸟类,而蝙蝠是不洁之物,是唯一不能食用的鸟类。可见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蝙蝠就是一种异类。
在西方的民间故事以及影视剧之中,蝙蝠都是和血腥、杀戮联系在一起的吸血鬼,它们眼睛赤红,嘴角残留着鲜血,在黑夜之中宛如鬼魅一样。西方人对于蝙蝠的恐惧和憎恶显而易见,1332年的一个傍晚,一群蝙蝠突然聚集在法国一座房子的上空,这座房子的女主人因此被活活烧死。
西方对于蝙蝠的负面态度是有理可寻的,在美洲中部和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丛林地区,的确存在着恐怖的吸血蝙蝠,它们有三个种类,分别是普通吸血蝙蝠、白翼吸血蝙蝠和毛腿吸血蝙蝠。2000年之后,因为人们居住范围的扩大,蝙蝠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所以很多蝙蝠从栖息地跑了出来,攻击人和牲畜,可怕的是蝙蝠本身是带有病毒的,根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9月开始,秘鲁北部突然出现了大量的蝙蝠伤人事件,短短4个月之内,有2000多名居民被蝙蝠咬伤,其中包括了300多名儿童。因为这些蝙蝠身上携带的狂犬病病毒,有十几名儿童感染夭折,年纪最大的孩子不过6岁。
这些吸血蝙蝠会选择在人们和牲畜沉睡之时袭击,他们大多在头部和脚趾上咬一个伤口,伤口不大,但蝙蝠唾液之中会分泌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防止血液凝结,从而使伤口一直保持着流血状态。一只蝙蝠可以持续吸血10分钟以上,最多可以吸半小时,有的时候它会连续几次吸同一对象的血。因为人和动物在被吸血之时是沉睡状态,如果不及时醒过来,很可能在睡眠之中因为失血过多而休克、死亡。
同样的动物,在中国是人人喜爱的"仙",到了西方却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鬼"。如今随着科学的普及,人们看待动物更加理性。这种带着众多病毒的生物,原本是居住在人迹罕至的山洞之中,如果它有灵性,大约也不想被人类视为神,更不想被人视为鬼,只想占据一小片领地和人类相安无事的生活。就像网友们所说的那样,它努力把自己进化成"无法下口的模样",却没想到还是成为了人们的盘中餐……
服务邮箱:rmzz@people.cn 服务热线:010-65363866(服务时间:工作日10:00-18:00) 创作者交流QQ群:190793094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