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重重危机后的2020,多久能够复原?专家:人有强大心理韧性

作者 壹心理

2020-03-12 04:03
投他一票
 

01

在过去的 4 个月中,澳大利亚发生了极其严重的火灾。对当地人来说,这或许是一生中最为难熬的一段时光。

因为各种原因,大火迟迟没有被扑灭。丧生在火海中的动物,从最开始的 500 只,5000 只,直到目前已经超过了 5 亿只。森林变为废墟,浓烟笼罩天空。昔日的旅游胜地,沦为了人间炼狱。

图源:InsDaily 公众号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澳大利亚摄影师 Murray Lowe,却拍下了大自然复苏的奇妙现象。

Murray 发现,在新南威尔士州的库尔努拉(Kulnura area),之前被烧毁的森林与小岛,即使没有雨水,但却已经开始迅速萌发了新的生机 —— 蕨类植物破土而出,彰显极强的生命力。

图源:@ Murray LowePhotograph

考拉最喜欢的桉树,已经迫不及待地绽放出了红褐色的花叶,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夺目的色彩。

图源:@ Murray Lowe Photograph

上周,一阵小雨后,Murray 再次来到了库尔努拉,一个月前零星出现的花草,已经变得很茂盛了。

图源:@ Murray Lowe Photograph

在澳洲其它的地方,幸存下来的考拉和袋鼠,也重新踏上了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它们穿梭在慢慢恢复生机的丛林中,细细咀嚼着来之不易的嫩芽,继续繁衍生息。

图源:InsDaily 公众号

Murray 把拍下的照片发到社交网站 Facebook 上后,被网友疯转,大家纷纷感慨大自然惊人的生命力。

就像 Murray 说的那样:“在大自然看似失去了一切的时候,生命的希望却悄无声息地到来了。”

不过,在慨叹大自然神奇的复原力时,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人类其实也拥有这种能力?

02

大自然的复原力,人类也有

说实话,当看到澳洲大火后出现生命复苏的迹象时,大叔特别感动,就好像有一股奇妙的力量,在内心埋下了一颗顽强的种子,似乎不管遇到怎样的苦难,都要奋力挣扎一番。

生命是伟大的,动物、植物,乃至我们人类,在面对灾难时,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复原力,就像受到压力的弹簧,时刻想着要复原到之前的形态。

在心理学中,这又被称为心理韧性(Resilience),指我们对不幸、逆境或挫折等高压情景的适应能力。

心理韧性越强,我们就越能够在压力中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和生理机能,进而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精神疾病。

Doug Hensch 是研究心理韧性的专家,通过调查,他发现当人们听到心理韧性这个词时,通常会想到以下一些关键词:

强大

灵活

活力

易弯不易折

在继续讨论几分钟后,大家都会提到一个永远避不开的词:受挫后恢复原状。例如,一个具有心理韧性的人,能够在离婚、遭受辞退甚至失去亲人时,恢复到原有的生活状态。

然而,Doug 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受挫后恢复原状固然重要,但具有心理韧性的人在脱离困境之后,都会与之前大不一样。例如,一些人在遭受疾病后,会变得更富有同理心。

所以,Doug 提出,具有心理韧性会让你不仅在遭遇逆境后能恢复原状,你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变得强大。就像尼采说的那样:任何不能杀死你的,都会使你更强大。

什么样的人心理韧性更强呢?

以往大量的研究发现,影响我们早期心理韧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环境氛围,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

1. 硬件设施

父母的教育水平与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能够给孩子的支持就越多,例如辅导孩子做功课,教授孩子如何面对困难、解决困难,以及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孩子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

因此,孩子会慢慢学习到更多的技能,以及相信无论发生怎样的事情,都会有父母在背后默默支持着自己。

所以,在面对压力时,他们会表现得充满信心和希望。Doug 进一步强调,他们并非盲目乐观,而是知道自己确实拥有可以化险为夷的资源。

2. 软件设施

上面提到的影响因素,可以看做是一种 “硬件设施”,除此之外,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氛围,则是特别重要的 “软件设施”,对孩子的心理韧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曾提出的父母教养方式中,积极权威型和独裁型的教养方式,会培养出截然相反的孩子品性。

积极权威型的父母很严格,但他们同时也会很热情,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他们和孩子制定规则的同时,也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调查显示,这种类型的父母,更加能够培养孩子独立、自强的能力,以及价值观、意义感,进而让孩子拥有更强大的心理韧性。

相反,独裁型的父母不但要求高,而且控制欲强,对孩子的需求不闻不问。他们会单方面建立规则,要求孩子听从命令。

最终,这种类型的父母,通常会导致儿童过于依赖或反叛,易呈现出对他人的不信任或社交退缩的行为,进而出现更孱弱的心理韧性。

另外,相比于吵闹冰冷的家庭氛围,温馨和谐的家,更能让孩子拥有心理韧性。

如今长大成人的你我,可能就已经拥有了不同强度的心理韧性,有的人强些,面对挫折不屈不挠;有的人弱些,面对压力事件,很容易出现了情绪问题,甚至威胁到了身体健康。

值得庆幸的是,心理韧性在成年后也是可以得到增强的。

就像美国心理学会(APA)的一篇文章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韧性就像身体上的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锻炼来变得更加强大。

这其中的关键,便是健康的思维(healthy thinking),意义感与价值感(meaning),以及连接感(connection)。

03

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

1. 压力是好是坏,对你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就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让思维看起来更加健康。

你怎样看待压力呢?

斯坦福心理学教授 Kelly McGonigal 做过一项调查。她跟踪 3 万美国成年人整整 8 年,分析这些人经受的各种生活压力和健康状况。

在调查刚开始时,Kelly 问了这 3 万人两个问题:

「在过去的一年里,你感受到了多大压力? 」

「你认为压力对健康有害吗?」

8 年后,Kelly 发现:

那些认为压力对健康有害的人,会经常失眠、内分泌失调,并且诱发癌症或心脏病,最终使得死亡的风险增加了 43%,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相反,同样承受着极大压力、但不认为压力有害的人,死亡的风险非但没有升高,甚至比起那些压力更小的人,他们的死亡风险更低。

Kelly 教授的 TED 演讲

Kelly 由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真正有害的,从来不是压力本身,而是我们认为 “压力有害” 的想法。

后续的研究进一步发现,那些觉得压力对健康有害的人,一旦感受到压力,除了心跳加速,他们的心血管也会开始收缩。长此以往,心血管想不出点问题都难。

而那些不把压力当成害人精的人在压力面前,尽管心跳也会加速,但他们的血管会保持松弛。也就是说,这颗砰砰跳的心脏,是以一种更健康的方式在活动,就和你感到振奋、开心、或是受到鼓舞时的心跳方式类似。

“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压力” —— 说得轻巧,这一句漂亮话就够了吗?

或许,今后你感到压力的时候,可以试试 Kelly 教授的 “压力思维三步曲”:

第一步:承认压力的存在。当你感受到压力时,不逃避它,允许自己感知到压力,并观察、记录自己面对压力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慢慢地,总结出自己和压力的相处规律。

第二步:欢迎压力。研究表明,压力会促使我们人体分泌催产素,调动并增强我们的社交机能。同时我们加速跳动的心脏,也在往大脑和身体的各个角落输送养料和氧气。压力肯定不是来害你的,明明是来帮你的嘛~

第三步:运用压力给你的能量。不要浪费时间去想,怎么才能缓解或消除压力,而是要思考:造成压力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怎样的努力才能直接作用于压力的导火索?

一步两步,两步三步;一次两次,两次三次…… 相信你会逐渐感受到压力的好处,更能培养出自己应对压力的策略。

我们再看长远一点:这种思维的改变,是更多积极变化的催化剂。

往往我们会觉得:有些问题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无能为力。既然压力本身不可避免,那不妨把每次和压力的相遇,都当作收获了一个去利用压力的机会。

这些思维模式上的小改变,会激发一连串深入的变化,最终堆砌成我们的心理韧性。

2. 回想过往,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

其次,你需要相信自己是有价值感的。

记忆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如果没有记忆,或许我便不再是我,你也便不再是你。我们每个人会根据脑海中的记忆,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Life Story),这代表着对自己的认知。

你会怎样讲述自己专属的生命故事呢?

这就可能取决于你的记忆。

关于失败,你会清晰地记得一次次失败后,有多不堪、多煎熬?

还是记得一次次失败后成功的那个瞬间,有多喜悦、多骄傲?

一般来说,你倾向于记得什么,就会讲出对应的生命故事。但故事的不同,给人带来的感受也完全不一样。

记得失败后的不堪、讲述自己的不堪,可能会一直感到自己很差、能力不行,对自己和自己做的事情,毫无意义感和价值感;如果记得自己成功后的骄傲与喜悦,那么便更会感到自己可以做成一件事,信心满满的同时,会让自己的心理变得更加具有韧性。

这可怎么办?

如何才能走出记忆的魔咒呢?

幸运的是,记忆是可塑的,是可以更新的。

如果可以多关注那些积极的信息,把以往的经历记得更积极一点,稍微改变一下自己记忆,或许整个人都会感到更加幸福。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让你忘记苦难与失败,只是希望你可以记得自己靠着怎样的毅力熬过来的,是靠着怎样的努力改变现状的。

3. 你的人际关系还好吗?

来自他人的支持,无疑是我们渡过苦难时重要的支柱。因此,与他人建立扎实的连接感,特别必要。

然而,有人说当代的年轻人是孤独的一代人,因为科技的发展,大家纷纷藏身于网络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早已没有那么紧密了。

而且,感到孤独的人还会进一步害怕社交,这反过来进一步加重了孤独感。

有研究显示,长期孤独不仅会引起情绪上的痛苦,还会导致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症,甚至自伤、自杀倾向或行为。

更重要的是,孤独对你的身体健康具有惊人的破坏效果。它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甚至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休斯顿大学的 Angie S. LeRoy 等人招募了 213 名健康成年人,然后给他们使用了含有鼻病毒(一种常见的流感病毒,对人的危害很小)的滴鼻液,隔离观察 5 天,测量他们自我报告的感冒症状以及客观的感冒指标。

5天后,研究者发现,孤独的人出现的感冒症状更多、更严重,即他们的免疫系统更弱,对病毒的抵抗力更低。

《Loneliness》by 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从孤独的状态,到建立深厚的连接感,虽然不容易,但办法总是有的。

这里分享几个特别容易上手的小练习,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潜移默化之中就能让你感受到变化:

打开你的电话通讯录或者微信上的联系人,把那些你认为是朋友或熟悉的人列出来;

对于每一位列出来的人,在他旁边标注出你们最后一次见面或交流的时间,然后将那些你很久都没联系的人单独列出来

接下来,回忆列表上现存的这些人,根据你们过去的关系质量(例如:让你感觉很好,在他的面前可以做自己),进行从高到低排列。然后,你可以制定个计划,联系这些人,比如一周联系一个

与他人之间的深厚连接,可以让你在面对困难时,知道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会默默地支持你。

写在最后

2020 年以来,整个人类都遭受了很多苦难,从澳洲大火,到我国肺炎疫情,以及最近的非洲蝗灾……

网友纷纷表示,2020 的打开方式有些不对,特别希望能够重启。

其实,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的祖先经历过无数磨难,却也已经繁衍至今。就像澳洲大火后复苏的生命一般,每个人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心理韧性,而且还可以不断提高自己应对磨难的能力。

每一次磨难,都可以看做一个挑战,在挑战的过程中,自己会变得更强大。

祝福你,

我的朋友,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声明:文章仅代表创作者本人或所属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机构。

关于我们 服务协议 帮助中心 证书验证

服务邮箱:rmzz@people.cn     服务热线:010-65363866(服务时间:工作日10:00-18:00)    创作者交流QQ群:190793094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