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服务业自救如何化危为机?
进入二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蝴蝶效应”仍在持续。全国各地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被迫按下暂停键,线下服务业首当其冲遭受重创,陷入困境。连日来,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并不断完善帮扶政策,多措并举支持企业渡过难关。但目前疫情拐点尚未到来,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如何撑下去,怎样应对接下来的市场形势变化,全行业自救迫在眉睫。
服务业全线告急
疫情爆发于农历新年节前,正逢企业结清贷款、发付员工年终奖时期,加上依赖线下流量的传统服务业为应对春节黄金周的消费热潮已进行大量前期投入,突发状况让企业措手不及。自1月底全国多省市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以来,不断升级的防控隔离措施导致餐饮、旅游、住宿等行业营收锐减。投入难以回收,停工期间仍需支出的房租、员工工资、贷款利息等成本陡然升高,能否撑下去成为企业面前一道巨大的坎儿。企业现金流告急、裁员“断臂求生”的报道屡次刷屏,凸显了行业压力和从业者焦虑。
随着各地陆续复工,疫情对行业的影响进一步显现。“目前家政业务几乎处于停滞状态。”58到家公关部负责人表示,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家政企业还陷入了员工储备和客户需求同时下跌的窘境——根据往年规律,返乡过年的家政服务人员一般从正月初五开始逐渐返城,客户需求则从正月十五开始升高,今年的突发状况使很多家政服务员无法按时返回,复工时间也要受到返城后至少14天自我隔离和各地小区物业管控的限制,何况当前客户在心理上也不敢贸然让陌生人上门服务。作为有一定资金和业务储备的互联网家政头部企业,58到家也面临着接下来如何控制现金流和优化员工以“保证公司活下来”的严峻考验。
企业自救需识别商机
疫情倒逼之下,行业正积极行动,一方面设法止损自救,另一方面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和企业转型。
为保障现金流,餐饮业开始转向销售食材、半成品,西贝、云海肴、眉州东坡等品牌门店增加了外卖和菜站服务,与电商平台积极合作,减少损失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附近居民在特殊时期的生活。
面对线下客流冷清、物流还未完全恢复畅通的现状,各地的实体店铺开始启动或加快拓展社群销售和线上销售的脚步。在许多城市,品牌实体店和线下商铺正努力通过微店、小程序等渠道引导顾客转向线上购物,号召消费者云逛街、云上课、云健身。
2月10日,阿里巴巴宣布20条特殊时期扶助措施,在减免平台商家费用、提供资金支持以外,还将设立专项基金补贴供应链和物流,提供灵活就业岗位。盒马继与云海肴、新世纪青年饮食有限公司(青年餐厅)合作之后,进一步与多个行业开展“共享员工”,饿了么搭建平台帮助餐饮企业员工临时转岗为外卖配送员或商超便利店员工,以缓解企业成本压力和员工就业之困。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周德文呼吁,面对危机要“行业抱团”、“强弱抱团”、“企业内部抱团”,行业协会、商会应充分发挥作用,沟通经营理念,组织行业活动,提升行业品牌,增强全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他提倡大型强势企业与中小弱势企业互利合作,企业内部要同舟共济,“老板要向员工坦诚企业困难,争取员工的理解支持,上下同心共克时艰。”
疫情加速了行业的洗牌和重塑。“当前短暂收入有一些影响,但也是获取大量的潜在劳动者和客户的一个好机会。”58到家表示,过去几年来企业一直打造劳动者线上注册培训、客户在线面试、在线签约的交易和服务流程,疫情的冲击加速了这一进程,“必须要用互联网连接阿姨和客户,不能再只依赖线下的门店。”如果能够趁机打造好新的运营体系,有可能在疫情结束后的市场上抢占先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剧锦文分析认为,防疫阶段的居家隔离和居家办公导致居民在生活服务方面的消费习惯发生变化,相当一部分需求由过去的出门寻找服务转化为“自我服务”,并有可能在未来发展为一种常态化的消费模式,企业“自救”,至关重要的是从危机中识别商机,尽快调整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
有企业期盼疫情结束后出现井喷式的“报复性消费”刺激市场,剧锦文表示,这种情况有可能出现,但此类消费能力的释放是短期的,企业还应更多注意市场的长期倾向,及时适应变化自我调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