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融合创新 认准跑道坚持到底
——访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背后的故事
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项名为“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的科研成果,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听起来似乎颇为深奥,若用生活化的语言翻译一下,就是让老百姓用上便宜、可靠、节能的LED灯。2018年,半导体照明产业节电达2700亿度,相当于节约了大约三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
不仅如此,这项技术还解决了LED灯规格接口不统一、标准缺失等问题,实现了LED照明核心器件国产化,支撑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照明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实现我国照明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学研融合 由完全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全面国产化
2012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考察时指出:“半导体照明是一个孕育着全球性的产业革命的领域”。
如何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加强我国在导体照明方面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摆在科研机构和一众企业眼前的难题。
2009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牵头,以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平台,联合国内 LED 产业上中下游多家知名研院所、企业,建立起了产学研联盟。
“这是我国唯一一个依托联盟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李晋闽向强国论坛记者表示。通过这种新的科研模式,促进了科研机构与企业紧密结合、科技研发与产业化紧密结合,项目完成单位之间通过共同承担国家、地方科研任务、产业合作等方式开展上下游合作,形成了科研成果有市场、产品创新有来源、企业发展有后劲的良性互动。
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攻克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高可靠高效半导体照明技术,实现了高效 LED 材料、芯片、封装全链条技术产业化推广与半导体照明核心器件全部国产化。产品在人民大会堂、2014年APEC 峰会、北京奥运会、索契冬奥会、俄罗斯世界杯等多场景开展了示范应用。通过半导体照明产品大规模推广,累计实现节电逾300 亿度,减少碳排放3亿吨。
“从市场需求反推创新跑道,认定了就要坚持跑下去”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作为该项科研成果应用端最重要的企业之一,深圳市洲明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主要是解决新兴半导体照明产品面临的规格接口不统一、标准缺失方面的问题。
洲明科技的董事长林洺锋回忆说:“过去,LED灯生产企业是各生产各的,接口五花八门,不可互相替换,要整合整条产业链、统一标准,难度很大。我们从十几年前开始做全产业链攻关,一方面加入欧洲的ZHAGA标准,去学习欧洲的标准是怎么做的。同时,联合多个行业组织建立中国LED产业的标准。”最终,洲明科技提出了我国首个规格接口标准、并被产业广泛采纳,创建起了一套完整的测试评价与标准体系。
十几年前,林洺锋从事的是IT行业。筹备创业时,林洺锋曾面临多种选择,究竟该选择哪条跑道?他说要从市场角度反推回来去创新。“LED将是一场光源革命,值得我干30年,好好地钻研它,就干这一件事!”
找准跑道后,跑得快或慢,便是各凭本事了。林洺锋认为,人才和技术是快速奔跑的助推器。他说,要让技术人员看明白技术的源头和方向。只要技术人员具备实干能力,能解决行业瓶颈问题,就给予他们比较大的权力和物质激励,让大家充满创新的激情。“技术的创新需要靠一代一代的工程师造就,优秀人才在哪里就去哪里招。”
“打赢国际竞争这场仗,先‘低头学习’再‘抬头竞争’”
LED国际市场曾长期被欧美企业垄断,如何从做代工到跻身竞争圈,继而最终成为佼佼者?林洺锋分享了这样两个故事。
一个是“化敌为友”的故事。几年前,他的企业和行业巨头巴可电子是竞争对手,有段时间关系相当紧张,尤其是研发、销售方面的竞争剑拔弩张,甚至有过对簿公堂的经历。但如今,洲明在LED显示屏领域已逐渐超越巴可,并和巴可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尊重不是凭空来的,是在实力逐渐得到对方认可后,才有了现在的合作。
另一个是“先学习再竞争”的故事。为了争取与欧美企业竞争的资格,第一步,做OEM(代工生产),在生产中学习他们的产品设计;第二步,做ODM(原始设计商),做创新并申请专利,和欧美企业的品牌竞争;第三步,做OBM(代工厂经营自有品牌),由于生产规模大且拥有专利,逐渐实现了双品牌。第四步,便是拥有完全的自主创新优势和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实现了自主品牌,就有了自主话语权。
经历是独特的,但特点是相似的,我国许多的企业就是这样从模仿到创新,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品牌”,走进了全球竞争圈。
林洺锋说:“创新如同‘命门’,是企业发展和利润的根源。中国企业要想有前途,必须参与国际竞争,否则只能是温室中的花朵。”
“呼吁减缴专利申请费的同时加大人才引进配套服务”
在李晋闽看来,赋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类第三方管理机构更多的职能,激发它们联合上中下游的能力,将是未来我国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抓手。他指出,这些联盟多是服务性质的公益类非营利机构,服务于研发计划、企业、行业、国际合作,建议国家赋予这类第三方管理机构更多职能,给他们更多支持,让他们在推动行业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能做得更好。
林洺锋也从企业的角度就创新和人才引进提出两项建议。一是适当降低专利申请费用。专利申请和管理费用过高可能会导致很多创新埋没在费用上,妨碍小企业和个人创新,影响整个创新环境的营造。二是创新需要全球化,建议加大对于外籍人才的配套服务,优化人才环境。为外籍人才在本地工作、生活、子女继续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建立全球化的用人环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