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德寺遗址位于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寺坪村东南台地,背靠张果老崖,南北两条小河环流,在山前交汇,遗址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60米。
1969年4月修建知青宿舍时,发现地面以下埋藏着大量石刻造像及舍利石函。在石函内有铜盒及供养品:盝顶式铜盒1件,内放骨灰、舍利子3枚、隋五铢铜钱、波斯银币等。现由耀州区博物馆收藏。
据《广弘明集》卷十九载:隋朝仁寿元年至四年(601—604年),隋文帝曾有三次在全国造塔安奉佛舍利的活动,在111个州各建塔一座。仁寿四年(604年)的第三次就包括“宜州宜君县神德寺”,就在今天的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寺坪村。
函盖
舍利石函
神德寺塔
唐垂拱三年(687年),神德寺迁建至华原县(今耀州区)北步寿塬下的北魏龙华寺故址。步寿塬因西汉宣帝时期建有步寿宫而得名。龙华寺也因此更名为“神德寺”。
开元八年(720年),在寺内立有《神德寺碑》。开元中,沙门会觉在神德寺建弥勒阁。天宝十一年(752年)冯翊人张祥德重建弥勒阁,次年立《神德寺弥勒阁碑》。弥勒阁又称“大像阁”,明乔世宁《耀州志?地理志》载,阁“高二十余仞,故名焉……宋时人游览最盛,有富郑公登阁诗石刻,宣和时兵火,阁废。金承安中再建,更寺额曰‘明德’”。后阁与像均毁,仅塔独存。
神德寺塔原名耀县塔、宋塔,于1956年8月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更名为“神德寺塔”。2004年对塔身进行了全面维修,基本恢复了原来的面貌。2008年对塔基周围环境进行了整修,开始修建神德寺塔公园。
神德寺塔周围历年来也有重要的考古发现。1983年9月在神德寺塔东侧发现北宋制瓷遗址,出土有匣钵、青瓷片等标本。2004年在维修塔身时发现佛教经卷共44种、249件,这些经卷,既有手抄,也有雕版印刷,时间最早为晚唐五代,多数为北宋时期。
神德寺塔基是中国佛教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也是目前考古发现唯一一处反映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规定的舍利瘗埋制度的典型个案。神德寺塔经卷,也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数量最多的一次,这些文物对我们研究隋唐以来的佛教史、美术史、书法史以及丝路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神德寺塔
隋朝神德寺舍利塔下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