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议两会:创新助力“过得硬、拿得出、比得过”的中国制造

人民网3月3日电(乔外、实习生王帅)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明确提出,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但距离这个目标中国制造还需跨过不少难关。在2017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人民微博推出《网友议两会》系列互动话题,在话题《中国该怎样走好制造强国的道路?》中网友展开热议,对中国制造的未来积极建言献策。
品质才是硬实力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都不是个陌生的标签,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制造却往往被联系到低价、质次等字眼之上。如何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成为了摆在中国制造业面前的一座大山。网友对此也深有感触,网友“固执的鸽子”认为,外在美、内有质,价格上优、信誉上诚,这才是中国制造该有的样子。 网友“佼佼者123”表示,中国的制造业应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把好质量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网友“淡若水”对于创造自主的高端品牌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匠者匠心,振兴民族制造业要发展自主的高端产品,让中国制造在全民心中扎根,以用自己的品牌为荣。
创新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正如蒸汽机的发明点燃了工业革命,创新的技术与产品可以说是制造业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不少网友都关注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中创新驱动的重要地位。网友“强国社员925”说道,工匠精神为基础,科技创新作引擎,中国制造强国之路前程锦绣。网友“遥望苍山”指出,制造大国和制造强国的差别在于,制造大国只有制造规模,没有掌握高端制造技术,是替其他技术强国在打工,挣的是零头;制造强国则是掌握了核心高端的制造技术。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把利润的大头落在我们自己的口袋里。网友“余热20110”也表示,打造制造强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产品有竞争力、诱惑力,二是价格相对低廉。要兼顾二者,就要加大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创新,确保我们的产品过得硬、拿得出、比得过。
为大国工匠提供施展的舞台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中明确将“人才为本”作为基本方针之一。行业技术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也不能落下。对于如何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充足、优质的人才,网友们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网友“山东常睿”指出,制造强国要重视培养蓝领技能人才,创造环境搭建舞台,培育“大国工匠”,让其施展才华。网友“山崴子”从选拔人才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才选用,不能单以学历、论文及外语水平评定,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网友“佛灯651398754330_qg”认为当前蓝领社会地位过低,他建议:对于蓝领人才要大胆使用,大张旗鼓地表彰他们的贡献,通过媒体进行技能比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爱惜蓝领人才的新风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