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变化亲眼见 人民喜晒“获得感”
各地网友晒家乡美景。
人民网北京1月25日电 (记者 张葳)随着春节临近,不论身在何方,“家乡”成了所有人心中的目的地。在外求学的学子,趁着寒假踏上归途,奋斗了整年的打工者,已忙着订好车票打包行囊。家人是游子放不下的牵挂,家乡更是他们永远的港湾。回家过年,不仅是与家人共享温馨时光,也是对民俗乡韵、文化发展的深度体验,对百姓生活、经济建设的直接观察。改革的含金量,人民的“获得感”往往就在一个个家庭、一座座村镇的变化中体现出来。
“大步走家乡的道路上,明显感受到道路更宽了,路灯更亮了,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人们把这些新建成片的楼房叫做‘新村’。”大学生袁德强这样描写回家的第一印象。他的家乡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朱堂乡,近年来,当地政府实施的“村村通”工程让家门口一下雨就泥泞不通的土路变成了厚实宽敞的水泥路,“精准扶贫”政策让突遭病魔的外公家度过难关,“新农村”建设令城乡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有4000年玉雕历史的河南省镇平县,以玉为媒,天下知交。投稿:马帅
在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社举办的“中国好网民,回乡看中国”网上寻找“青年观察员”行动中,数百名来自各地的青年通过镜头和文字记录着自己回到家乡的所见所感。山东寿光市的桑铮借回家的机会“采访”了几位乡亲,“今年村里安了沼气池,用气更便宜了。”一位坐在门前的农夫搓着手憨憨笑着。“今年俺家大棚换了一套滴灌设备,用水节约了不少啊。”一位菜农边说边拍着手上的泥土。“建新街打通了,把幸福路和银海路连在一起了。”体会到路网便利的出租车司机掩不住地高兴。桑铮用新鲜的网络用语“小确幸”形容大家的感受,“寿光人民们的小确幸,与我们时代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而深入改革的浪潮引领着我们时代的进步。我们生活在一个改革的年代,一个幸福的年代。”
素有“苍天圣地”之称的内蒙古阿拉善盟自然条件恶劣,年水分蒸发量是降雨量的近百倍,是中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除了沙漠、戈壁,只有荒漠草原。这里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关系到本地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中国西北、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田丽的老家就在这里,如今她看到的情况已经大有改观,“当地政府、社会团体、地方农牧民等用一点一滴的努力汇聚出点点绿色生机,有如星星之火般,蔓延在苍茫阿拉善大地上。”通过陆续开展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施行造林补贴试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等国家重点项目,当地治理生态面积已约千万亩。
作为生态修复典型,山东威海乳山市曾亮相2015年底举办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该市西黄岛村村民于舒杰回忆,曾经的大乳山是一片盐碱洼地,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从小到大,他看着家乡在一步一步发展起来,走出了中国,登上世界舞台。“我们的市政府经过十年的生态修复建设,进行了荒山绿化,修复海岸等工作,打造出了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了养生福地,蓝天白云美得动人。”
黑龙江漠河:“泼水成冰”现奇景。投稿:袁赫
环境变好了,道路通畅了,怎样让留在当地的人才也能装满钱袋子、过上好日子?吉林珲春采取的策略就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当地的防川村被称为“东方第一村”,去年“十一”假期游客络绎不绝,市内的旅行社、宾馆、酒店都住满了人,政府还积极协调一些闲置民用住房安排旅客。珲春人吕伟嘉自豪地介绍,“游客不仅是外地来的,还有俄罗斯人”。
山西孝义市的刘小磊分享了当地服务青年创业的做法,“孝义市各个乡镇、村落都建立了农村淘宝店服务中心,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通过搭建县村两级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优势,突破物流、信息流的瓶颈,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不仅让青年拥有了自己的创业项目,更促进了每个村落的经济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便民服务。”
近年来,云南省委组织部和省农信社联合社推出“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项目,向参与创业的村民给予了不超10万元的贷款,对农村致富党员能联系帮扶1-2名群众的,可申请到不超过20万元贷款。来自云南宣威市双龙街道的浦龚认为“这个政策给许多想要在家乡发展的村民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离家打工,最让人放心不下的,就是在家中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内蒙古察右前旗自2013年起实施建设“幸福院”工程,照顾老人,减少打工者的后顾之忧。崔冉娟的姥爷、姥姥住在黄茂营乡南号幸福院,春节前,她早早来看望两位老人。院里前后五排砖瓦房,白漆粉刷、整齐划一,老人居住的屋子三十多平米,窗明几净,地心生着火炉,热气扑面。姥姥边迎接外孙女边说:“我和你姥爷都享受着国家的低保待遇,加上你妈姊妹几个的接济,生活无忧无虑。冬季政府还发放煤补,每户七百元。你姥爷今年呀得了三次大病,多亏医保政策救了命。这是咱幸福院的棋牌室、图书室、台球室、乒乓球室,你姥爷闲来无事都在这里玩。”看着整洁的环境,听着老人高兴地介绍,小崔终于放下心来。
观家乡新景传递正能量。投稿:宋雨
不愿等人照顾,坚持发挥“余热”的老年人也不少。河北涿州市的宋雨遇到的一位理发的老爷爷,已经免费为老人理发多年,手中技艺变成传递爱心与温暖的媒介。
马舒婷是一名甘肃临夏和政县的志愿者,一直在关注留守儿童问题,让她开心的是,“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和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增设心理课程。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有了改善。
春运路上,早些回家。投稿:邱子豪
岁月更替,除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春节的风俗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变迁着。小时候过年代表着鸡鸭鱼肉、新衣裤新鞋袜,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饮食购物再不需要等待特定时机。“小时候家长都是给我们压岁钱,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是送给小朋友们电子产品或者经典书籍等,希望帮助小朋友们方便学习,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来自黑龙江哈尔滨市尚志市的付立鑫写道。
陕西人马煜伟写出了绥德人十分讲究的传统式年饭,一般会在春节前就做好猪肉钻鸡、丸子、酥肉、烧肉、炖肉,这五种菜肴被称为“五魁”。不过,如今的人们在准备年饭时已不仅限于这五样了,而是五花八门。就连年轻人吐槽的春节变“春劫”,每逢佳节被“逼婚”、“催生”,在网友唐海林看来,这也是春节的特色,是老一辈对晚辈表达关心的方式,灵魂里有个大写的“爱”字。
“变化”,是所有投稿中最常提到的词。从贫困到小康,从短缺到富足,从污染到清新,祖国各处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整体社会的发展也在带动个体的不断进步,在深化改革带来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时候,距离每个人的“中国梦”也必将越来越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