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记忆 缅怀抗战英烈——人民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走进贵州
本报记者彭芳蓉
“过去只是通过文字资料对二十四道拐有所了解,今天站在这里,数数二十四道拐,仿佛看到当年一列列汽车源源不断在道路上运送物资,这段历史也形象地印在我脑海里。”站在贵州省晴隆县二十四道拐观景台上,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原副局长薛庆超万分感慨。
9月14日至9月16日,来自人民网、河南、四川、重庆等地的媒体人从贵阳图云关出发,前往晴隆县展开为期3天的“寻找历史记忆 缅怀抗战英烈”大型采访活动。 该活动由中央网信办、中央党史研究室指导,人民网和贵州、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庆、四川8省区市网信办、党史研究室共同主办,贵州作为活动的第4站,以晴隆二十四道拐为主要寻访地点,通过采访抗战老兵、幸存者,探访抗战遗址,走进校园上抗战党史课等形式,全面再现贵州军民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历史。
采访团在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旧址纪念碑前,观看先辈们抗战的照片和资料,缅怀“救死扶伤、博爱恤兵”的抗日先烈,贵阳市政协原副主席杨永楦向采访团讲述了70年前她父亲及其工作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历史故事。
高山峻岭,一条公路呈“S”形蜿蜒盘桓而上,公路左转右拐,从谷底一直往上,车子行走在二十四道拐的沙石路上,左颠右簸,180度的弯道展示出这段公路的险峻,经过二十四道拐后方达山巅。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古称“鸦关”,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全程约4公里。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历史的弯道”,反映了中美两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金州十八景”之一。
9月15日上午,采访团一行驱车前往1600多米高的二十四道拐观景台,二十四道拐研究专家、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员陈亚林向采访团展示相关资料和照片,详细讲解二十四道拐的历史故事。他研究这段历史已有13年之久,走访了几十位历史见证人,整理了大量与二十四道拐有关的历史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这段历史的辉煌与重要,“这不仅是晴隆、也是贵州的一张名片,世界应该铭记二十四道拐。”
在大量新闻报道、纪录片和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反复正名之下,二十四道拐地属贵州晴隆县这一事实已深入人心。“过去都认为大西南是抗战大后方,这次到贵州才感受到,大西南也是抗战的最前线。”在二十四道拐观景台上,薛庆超告诉记者,当时有一万五千多吨各种各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支援中国抗战的物资,通过这里运往中国各个战场,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岁月里,美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对中国的支援,这段历史中国永远不会忘记。
离开二十四道拐,采访团一行又到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取景地安南古城、马帮山寨等地参观。9月16日上午,薛庆超在晴隆县民族中学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为题,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启示三个方面,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此次系列活动主办方代表,人民网强国论坛资深主编邓志慧说:“走过河北、重庆、辽宁,第4站来到贵州,这一路让我们重新了解抗战历史,通过实地探访,了解到先辈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如何通过顽强的意志在抗战斗争中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这一站也让我们看到贵州的文化底蕴和大好河山,启示我们运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向世界展示我们闪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