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食安频道

舆情周报:最严食安法呼吁最严执法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熊剪梅

2015年08月21日15:37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康师傅起诉视频首发者遭质疑 最严食安法呼吁最严执法

        8月10日至8月16日期间,康师傅“馊水油”事件有新进展,康师傅起诉视频首发者引发舆论重点关注。中央级媒体对最严《食品安全法》的解读促使相关舆情热度上升。

  康师傅事件继续发酵,康师傅起诉视频首发者索赔150万引起网民热议,“打击报复”还是“维护权益”成为舆论争议焦点。在《人民日报》采访国家食药监局负责人,对法规的内容再次进行具体解读后,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的舆情热度再次攀升。媒体纷纷解读此次“最严”法规的新内容、新举措,呼吁辅以最严格的执法,抬高犯罪成本,对违法者施以严惩。网民表示期待的同时担忧执法力度不足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实施两个月有余,企业利用缓冲期的漏洞依然大肆销售“概念水”,舆论呼吁企业加强自律的同时,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加强执法,维护市场健康秩序。乳业方面,“美赞臣等洋奶粉在华渐陷窘境”、“百事、可口可乐抢食中国乳品饮料市场”等外企在华发展现状获得关注。“美可高特羊奶粉曝质量门”、“优利士奶粉停产调查”引发业界关注羊奶粉在产业化规模、管理规范、源头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光明乳业90亿定增方案获通过”,促使业内看好光明乳业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康师傅起诉视频首发者索赔150万 网友力挺首发者

  据媒体报道,针对8月初发生的“台湾导游称康师傅使用馊水油”事件,康师傅方面表示,已经向上海警方提交证据进行刑事报案,而且已经锁定视频微博首发者“柯笑阳”,对其进行起诉并索赔150万。8月14日,“柯笑阳”回应,发视频初衷是提醒关注食品安全,不存在任何黑手。

  8月10日,澎湃新闻等媒体开始陆续报道康师傅起诉“黑心油”视频微博首发者“柯笑阳”,索赔150万的最新进展情况。8月11日,中国广播网、《新闻晨报》等媒体纷纷通过采访业内专家、律师等解读此次诉讼,解析康师傅起诉首发者的意图,以及“柯笑阳”究竟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对于康师傅的起诉行为,有律师指出,女导游、上传视频者、网络传播者各自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但分别承担多少程度的责任需要由法院来最终确定。判断网络信息发布者是否存在侵权行为,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存在“恶意”,以及有没有及时删除相关信息,消除影响。另有媒体关注到,康师傅因食品问题提起诉讼已不是第一次,2014年9月,康师傅也曾因某财经日报关于其“黑心油事件”的报道提起诉讼,称由于该报道导致其股价下跌,不过至今尚未断案。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包华律师则分析认为,走到起诉这一步,康师傅的主要目的应该也不是150万的经济赔偿,而是希望改善由此引发的公众对品牌的负面评价。此后,舆情热度有所下降,直到8月14日,“柯笑阳”所在公司上海欧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回应称,在司法机关对视频内容真实性进行判定之前,康师傅公开指责博主造谣传谣,是越位“审判”。而当事人“柯笑阳”含泪回应,视频仅为转载,背后无推手。事件热度再次有所提升,并在8月15日出现一个小高峰。

  康师傅起诉首发者遭网民批评和抵制,强硬态度或无异于消除负面影响。康师傅拿出一系列证据证明自身产品无问题后,公众尚未充分消化,注意力又被康师傅起诉首发者的行为所吸引。对于起诉行为,媒体呈现出较为理性的态度,对于首发者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存疑,并通过采访律师的方式对起诉行为进行了解读,认为康师傅的维权官司并不好打,可能只是用强硬态度维护自身产品信誉。而网民则更多的表露出激愤情绪,认为康师傅起诉首发者,是把“造谣传谣”的大帽子扣在普通百姓头上,欺负弱小的行为。不少网民对康师傅的应对方式和态度表示了不满,表态要抵制康师傅企业的所有产品。从网民反馈来看,康师傅的起诉行为并未达到消除负面评价的影响,反而因为将矛头指向公众而激怒了网民。

  食品类谣言泛滥,对于非恶意的“传谣”,企业维权应适时适当。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敏感度极高,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满天飞,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选择主动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行为本身是值得称赞和鼓励的,但在具体时间和形式上多加斟酌才能经受得住“打击报复”的质疑。首先,康师傅劣质油事件中各种问题交杂,辟谣之后还未等待公众消化和接受,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惯性思维仍未扭转,立即起诉首发者或操之过急,称事件有“背后黑手”的无证据论断,更是引发舆论一片质疑。其次,首发者的身份为普通民众,其在转发过程中并未添油加醋的进行评价,因此转发行为是舆论监督还是“传谣”的争议性较大,大企业和小民众的身份差别,同时激起了公众同情“弱者”的心理,康师傅在此背景下选择强硬应对方式并不妥当。如果康师傅能够选择更软化的态度,如邀请首发者或质疑者参观工厂和了解采购流程,双向沟通释其疑问,让质疑者和“传谣者”自觉认识到自己的误解,主动道歉以正视听,对于消除事件的负面影响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媒体解读最严《食品安全法》 舆论呼吁需配套最严执法

  随着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的临近,媒体对食品安全法的关注度也不断持续和提升。8月13日,人民日报文章《食品安全 最严处罚有多严》,通过采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对食品安全法的标准、监管、问责等问题进行了解读,促使媒体对《食品安全法》的关注度迅速提升,相关评论性和解读性文章涌现。

  《人民日报》文章被凤凰网、搜狐、网易等网媒大量转载,多数媒体在标题设置中强调了《食品安全法》惩罚力度的加强,例如《食品安全法:因食品安全被判刑终身不得再入行》、《新食品安全法10月起施行 非法商家可判终身禁入》、《最严食品安全国标将出:罚款三十倍 终身禁入》、《因食品安全犯罪的商家可判终身禁入 经营病死畜禽可处以行政拘留》等报道,都重点强调了非法商家可判终身禁入这一措施。由于较之旧法,新《食品安全法》在处罚方面愈加严厉,提高了罚款额度,引入了行政拘留,并设立了行业终身禁入制。

  评论性报道聚焦《食品安全法》的变化,对监管措施的改进表示了肯定,也同时提出了疑问,希望严惩措施能够发挥作用,同时提出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议。例如,《新快报》评论指出,尽管新食品安全法在处罚方面大幅“升级”,甚至超越了某些国家,但具体裁量权掌握在地方监管部门或者地方司法机关手中,地方能否执法最严就是一个问号。落实新食品安全法,不能只指望地方有关方面,各级人大还应该加强执法检查,同时还应该鼓励新闻媒体、公众尤其是食品行业内人士加强监督,形成一个完整的执法监督体系。但执法是否最严,只能由时间来回答,由实践来证明。

  最严“食安法”承载舆论高期待。食品安全问题是长谈长新的话题,此次《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在原来104条基础上增加了50条,被舆论冠以“最严”的称号。国家药监总局的最新发声,解释了新《食品安全法》的具体改进,非法商家可判终身禁入等严管重罚的措施成为媒体关注重点。网民在对《食品安全法》表示期待的同时,认为《食品安全法》,急需一系列可操作的配套制度安排,通过严格执法,真正实现食品安全的全方位监管。

  “食安法”贵在落实,执行力度和监管者成为舆论担忧重点。从网民反馈来看,认为惩罚力度依然不够,担心执行力度不强等负面情绪仍占据主流。纵观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监管缺位是重要原因,监管部门公信力的下降导致民众对监管者的信心大打折扣。最严《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让舆论充满期待,同时也带来不少疑惑和担忧。媒体和网民在监管问题上具有较大共识,他们担心监管部门与食品企业存在利益关系,新《食品安全法》仍有漏洞可循,希望有更多的配套制度,能够强化对监管者的问责,督促他们用“最严执行”来维护“最严法律”。

  3.“概念水”禁令缓冲期仍火爆销售网民质疑其涉嫌虚假宣传

  自5月24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正式开始实施至今已两个月有余,市面是否仍有概念水成为公众关心话题。《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饮用包装水企业有恃无恐,继续打出各种明显违规的宣传口号,市面上各种“概念水”仍在火爆销售。

  媒体总结指出,概念水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盯特殊人群”。将自家产品包装成对特定人群有效的产品,尤其是针对孕妇、婴幼儿群体。二是宣称“神奇功效”。声称产品中含有某些元素,有利于身体健康等。媒体分析认为,监管部门为企业设置了“缓冲期”,让企业可以在一定期限内销售现有种类的饮用水,导致“混乱期”,各种“概念水”仍火爆销售。

  舆论普遍认为,包装饮用水新国标的实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火爆销售的现实说明监管仍有漏洞,推动包装饮用水市场竞争回归常态任重道远。《长江日报》评论指出,终结“概念水”还须严格执法,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政府部门的执法上,只有严格的执法,才会引导、督促或者是强制生产企业去遵守国家规定,放弃通过忽悠消费者,乱打概念牌来谋取市场暴利的侥幸心理,进而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山西日报》指出,监管部门为企业设置的“缓冲期”,让企业可以在一定期限内销售现有种类的饮用水。但目前仍有一些“概念水”,虽不在名称中出现,但在宣传中“暗示”消费者某些水具有特殊功能。因此,监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疏忽大意,即使“概念水”退出,监管更要“进驻”。

  网民对无良商家大肆炒作“概念水”表示了强烈反感,认为市场上的包装饮用水太过混乱,容易误导销费者。有网民指出,通过正常的饮食,每天摄入的营养就基本足够了,所谓的用“功能水”补充营养元素完全是无稽之谈,购买的消费者毫无常识。而“炒概念”这种营销手法并非只存在于包装饮用水中,“年份酒”、“儿童食品”等近来都遭到舆论严重质疑,部分网民认为其涉嫌虚假宣传。

  食品行业要在市场中站稳脚步,必定靠的是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炒概念”的做法,虽然短时间内可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但长期以往消耗的是企业的信誉和诚信,一旦谎言被揭露,企业甚至整个行业都可能陷入舆情危机,给自己带来毁灭性的灾害。所以,对于食品行业来说,一方面需要企业加强自觉性,选择正确的营销方式,避免跟风“炒概念”的行为,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监管部门加强执法,维护市场健康秩序。

  4.乳业舆情热度持续高涨

  本周,乳企和乳业出现多起热点事件,舆情热度依然维持较高热度。热点事件主要包括“美赞臣等洋奶粉在华渐陷窘境”、“百事、可口可乐抢食中国乳品饮料市场”、“美可高特羊奶粉曝质量门”、“优利士奶粉停产调查”、“光明乳业90亿定增方案获通过”等。

  外企方面,媒体重点关注了“美赞臣等洋奶粉在华渐陷窘境”、“百事、可口可乐抢食中国乳品饮料市场”。外媒分析认为中国市场正在迅速变化,美赞臣等洋奶粉在华渐陷窘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进口国,中国正努力增加奶粉的国内产量并降低进口量,而更低的生产成本正成为竞争对手在华降价的契机,令美赞臣等公司的市场份额面临威胁。此外,百事公司通过京东向中国市场推出首款乳饮“桂格高纤燕麦乳饮品”被媒体解读为百事进入乳饮市场的尝试,分析人士认为,乳饮市场早就被娃哈哈、蒙牛、伊利等巨头看中,百事以品牌桂格杀入,是想以“高纤”概念另辟蹊径。由此可见,中国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变化,既有外资乳企因中国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经营之路举步维艰,也有外企在乳饮料市场寻找新商机。

  奶粉安全问题上,“美可高特羊奶粉曝质量门”、“优利士奶粉停产调查”都涉及羊奶粉问题。号称国内羊奶粉第一品牌美可高特羊奶粉被检出含阪崎肠杆菌,国产羊奶粉的信誉再次受损,虽然公司第一时间表示全面无条件召回该批次全部产品,但舆论质疑其轻描淡写的回应,是在试图掩盖其不合格行为。此外,优利士乳业因未能持续保持生产许可条件、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被停产调查。媒体解析优利士乳业的现状是中国中小婴幼儿奶粉企业的写照,在更加严格的奶粉新规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如履薄冰”。业界分析认为,羊奶粉作为牛奶粉的补充,近年来发展迅速,等近期羊奶粉频现质量问题,说明羊奶粉在产业化规模、管理规范、源头管理等问题上仍然亟待提高,整合经营或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8月14日,光明乳业召开201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以及子公司荷斯坦牧业认购奶牛养殖业务相关的股权和资产等议案,90亿定增方案获股东大会高票通过。市场人士分析,议案的通过将加速光明乳业的国际化进程,另外,定增引入诸位战略投资者,亦将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此外,资本市场也较为看好光明乳业的国际化战略,纷纷给予了积极评价。相对于业内人士的分析,民众则更为关注光明乳业能否通过国际化路线,加强从源头到终端的食品安全管理,提升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消费信心。

(责编:孙梅、孙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