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虹 张英颖)上周,由人民网及省、市新闻媒体记者和知名网友组成的“重走抗战路”采访团一行,继续在武安、峰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踏访革命遗迹、遗址,追寻红色记忆,于7月24日顺利完成了在我市为期3天的采访活动。
从武安市阳邑镇驱车半小时,采访团一行来到了处于崇山密林深处的管陶乡梁沟兵工厂遗址。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在武东抗日根据地建起了梁沟兵工厂。1941年初,梁沟兵工厂工人达600余人,日产步枪72支,掷弹筒11个,手枪2支,手榴弹500颗,是八路军继黄崖洞兵工厂后的第二大兵工厂。
这里三面环山,峰削壁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唯有一面通向外界。尽管如今的遗址仅剩残垣,但不难想象出兵工厂当年生产景象。武安市党史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在山崖险要位置修筑了碉堡,当年的梁沟兵工厂保卫战中,我军在这里阻挡了日军的多次进攻。但1942年5月24日,日军借太行山大扫荡之机,在飞机的协同下,对梁沟兵工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袭击,攻下梁沟兵工厂。日军撤走后,我军在废墟上重建工厂。在这次战斗中,村民白银果在和部队转移时,为不暴露目标,亲手将未满周岁的女儿捂死,这个感人的故事至今为人传颂。70余年后的今天,白银果的儿子、80多岁的杨富贵老人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仍眼含泪花,语音哽咽,现场的采访团成员无不为之动容。
“太震撼了,真没想到在邯郸有这样一处保存如此完整的抗日战争遗址。”在峰峰山底抗日地道战采访时,采访团成员、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汪宝裕这样说到。据介绍,1942年,为抗击日伪“扫荡”,山底村村民在原有“躲金洞”的基础上,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挖成了街街相连、户户相通、总长15.6公里的抗日地道,成为进则能攻、退则能守的地下堡垒,抗战期间这里的人民依托地道战、地雷战,粉碎敌军数十次扫荡和围剿。1965年,电影《地道战》剧组拍摄前来此体验生活、搜集素材达半个月之久,剧中高传宝、赵平原的人物原型皆来源于此。
“重走抗战路”采访团一行参观了山底抗日地道展览室、防毒门、双层地道、锅台地道口、黄土岗大捷陈赓作战室等。“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老民兵自卫队队员,89岁的董福吉老人深情回忆和讲述了山底村一等杀敌英雄刘玉珍利用地道掩护,带领全村民兵多次歼灭进村扫荡日寇的英雄壮举。河北新闻网记者王文静说,这里是山底村人民勇敢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人民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个缩影,我会在我的微博微信、社区论坛等网络媒体中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在冀南沃土曾上演过一段不朽传奇。”
24日,采访团一行来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这里虽处闹市,却不失庄严肃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是为纪念牺牲在晋冀鲁豫边区的八路军前方司令部、政治部、129师及晋冀鲁豫军区的革命烈士修建的,1946年奠基,1950年10月落成。据讲解员介绍,这里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共和国首座宏大的革命纪念建筑,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安葬有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等200多名为国捐躯的优秀指挥员和战斗英雄。
采访团参观了人民英雄纪念墓、左权将军纪念馆和烈士纪念堂,并为革命烈士默哀致敬。这里保存的大量的历史文物、文献和图片资料再现了那段光辉历史: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在次子范树民牺牲后说:“为国捐躯,系属军人光荣,马革裹尸,男儿应具素质,既获疆场殉国,死而何憾”;回族抗日英雄金方昌牺牲时年仅19岁,他在狱中身受酷刑,但意志如钢,用手指蘸着眼里流出的鲜血,在监狱墙壁上写下了14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严刑利诱奈何我,颔首流泪非丈夫”……这一幕幕史实深深敲击着采访团成员的心灵。
在随后座谈会上,陵园管理处李继升主任和两位党史研究人员认真详细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介绍了烈士陵园的发展概况及左权将军牺牲、迁葬等情况。来自人民网记者李兵兵参观完深有感触,她说,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是抗战时期历史的见证,它教育民众不能遗忘历史,现今和平生活得来不易。”邯郸是“寻找历史记忆缅怀抗战英烈”系列活动的首站。在邯期间,“重走抗战路”采访团分别对涉县、武安、峰峰遗址、遗迹和纪念馆进行了采访,党史专家为我市中学生上了党史课,活动中,大家边走边拍、边走边写、边走边发,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报道形式,实时报道活动进程,追寻抗战足迹,缅怀抗战英烈,引导更多受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央网信办、中央党史研究室及省市有关领导和单位对此次活动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据悉,“重走抗战路”采访团还将走进辽宁、内蒙古等`7个省(市、自治区)联合当地媒体记者采访报道。全面展示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抗战精神得到更好传承。
来源:邯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