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日子里,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人民网强国论坛特别推出系列访谈活动。近日,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忆国际主义战士马海德:在最需要他的地方留下 入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为题采访了国际主义战士、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马海德同志的夫人苏菲女士。 >>>点击查看访谈实录
国际主义战士、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马海德同志的夫人苏菲(黄玉琦 摄)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强国论坛视频访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马海德同志的夫人苏菲女士,为我们讲述马医生的抗战故事,苏菲老师,您好。
苏菲:您好,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在1937年的时候,马海德医生在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当时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医学事业都作出了很大贡献。首先请问您,在抗日战争期间,有没有什么难忘的经历是马医生经常跟您提起的?
苏菲:马大夫是1937年入的党,他当时是想要加入中国国籍,找了周总理。他跟周总理说想加入中国国籍。周总理说现在我们没有国只有一个党。他说:“不能加入中国国籍,那我入党可以吗?”周总理说:“欢迎,可以呀!”那时候他很年轻,有点害羞,他问总理自己有没有资格,周总理说“有呀,你有呀”,他说:“那好吧!”然后就回去了。回去以后,他就去找当时给他当翻译的吴良平同志,吴良平说你要入党需要介绍人。他说他不知道该找谁,吴良平说我可以是一个,你得再找一个,那就找陈昌浩吧!然后吴良平告诉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还需要写一个书面申请,他说:“我用英文写可以吗?”吴良平说:“用英文写不太好,还是用中文写吧!”后来他自己写了一个稿子,找吴良平帮着改了改,然后他再照样抄一份,一笔一划的很认真,之后交给了党组织。没过几天,小组讨论、举手宣誓,一切手续都办完了,他高兴极了,告诉我:“我觉得自己完成了人生当中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当时,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西方人。
马海德曾建议毛主席打乒乓球缓解风湿疼痛
主持人:我们知道在延安时期,马医生曾经给毛主席担任过保健医生。在担任保健医生期间,和主席之间有过哪些互动的小故事?
苏菲:当时毛主席身体表面看起来挺好,但实际上有很多小问题。比如说风湿,长征的时候路上太辛苦,毛主席身体受亏,需要一个保健医生。这个保健医生不光是给他看病,还能给他生活上带来一些帮助,比如毛主席胳膊疼,有时抬不起来,马大夫就建议主席学着打乒乓球。我们请木匠做了一个乒乓球台子,现在想想这个台子不是特别标准,因为当时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那时候毛主席不太会打乒乓球,发球很高,一打就翘上去,有时要跑到很远去捡,我跑得快,常帮主席捡球,每次我把球捡回来交到主席手里,主席总是会冲我微笑一下,好像很抱歉的感觉。
毛主席非常幽默,也非常和善。那时候我们没有电话,也没有电,所以他需要马大夫过去的时候,总是让警卫员跑过来叫,有时候主席会请我们夫妻俩一块过去。到了之后,主席第一句话就是:“告诉警卫员,马大夫他们在这里吃饭,添一个菜。”毛主席吃饭很简单,他面前通常有一碗辣椒,剩下的也就是土豆炒青椒,连茄子都没有。我们夏天也就是土豆,白菜很少,冬天吃南瓜。所以同样是小米饭,毛主席吃的是特别粗的糙米,现在想起来虽然艰苦,但是很健康。毛主席最喜欢吃饭的时候讨论问题,一边吃,一边问海德医药方面的情况,病人多不多,哪些病人来看病等,也等于是汇报了相关情况。
与斯诺同去革命根据地 并选择永远留下
主持人:我们了解到,其实马医生原本只想在中国待一年,但最后却选择了永远留在这里。后来毛主席也说他是“完全的中国人”。据您了解,是什么样的原因吸引他一直待在中国?
苏菲:他是和斯诺一块儿去的红军根据地宝安。留下来的时候,周总理给了他们三个月的访问计划。我想他心里也是很矛盾的,他家里让他上医学院,他在瑞士日内瓦大学读到博士毕业,他家里是很盼望着他回美国成家立业的,而且他是工人阶级,当医生能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但是他自己在中国上海已经待了三年,他看到了中国旧上海所有的一切,尤其是路易?艾黎这些比较进步的人士带他去工厂,甚至是去看屠杀共产党的刑场,他亲眼看到刑场是怎么枪毙共产党人的。那个时候他在上海就已经在帮着地下工作者做一些事了。所以他思想上对共产党已经不是单纯的猎奇采访,而是带着一种同情的心情来到了陕北。
到了陕北后,当他看到这个队伍时,他觉得他们实在是太需要医生了。当时队伍里的医生只有傅连璋一个,剩下的全是二把刀,会一些但不精。所以一百天访问计划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对斯诺说:“你回去写东西的时候,一定不要提到我,因为上海还有我的很多朋友在那里,要是提到我的话,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灾难,对我远在美国的家里也不好,美国的情报是很厉害的。”所以斯诺写的那本《红星照耀中国》里就真没有提到马海德。我想在那个时候,他心里就已经做好留下的准备了。当时斯诺还提醒他,这个地方很艰苦,你能坚持吗?他说这支队伍太需要我了。他内心觉得他在一个最需要他的地方能发挥出他的力量,他认为他是这支队伍需要的人。
在宝安的时候,有一次中外百人记者代表团包括爱泼斯坦,非要到我们窑洞里去看一看,看看这个美国人在延安是怎么生活的,而且还非要吃一顿饭。我们想,那就吃吧,也没有什么办法做假,都是小米饭,也买不到别的,于是我们就在窑洞里请他吃了饭。饭后,马海德送他们回招待所。有个外国人就对马海德悄悄的说:我知道你为什么会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留下来,你有这么美丽的一个妻子,这么安定的一个家庭,这么一个温暖的窑洞,在月亮下也能生活。回来后他对我说:“我留下来是为了你,因为有你,我才留下来,有这个家庭,我才留下来。”他认为一个人到一个最需要他的地方才是有意义的,这是他人生的一个目标,而且是最崇高的目标。
网友赞:马海德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当之无愧
主持人:前不久《我的丈夫马海德》这本书问世了,里面又很多马医生的故事,包括您刚才讲述的这些,请问您是如何完成这本书的?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苏菲:这本书就是一段一段的小故事,一段一段的回忆录,里面有很多图片,很容易看。我是想留给青年人看的,希望他们喜欢。现在大家都喜欢看电脑、手机,谁愿意拿一大本书去啃?而我却想让别人看到这本书,你不想看了就往枕头边一扔,明天还可以继续看,其实这样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
我在基金会的工作比较忙,所以写书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真正坐下来创作这一本书。后来要在人民大会堂开马海德诞辰百年纪念会,李克强总理也要出席,我就着急了,拿录音机先录下来,然后再打字,真是一点一点赶出来的。当天是十点开会,八点钟书才印刷出来,汽车连忙把书拉到人民大会堂,我记得是出版了二千册全送人了。很多同志看了觉得特别真实,很感动人,网上也有一些评论说,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为什么他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让人感动的人物之一。总之反响还不错。后来我想应该要好好的弄一弄,差不多从一百周年诞辰纪念会的第一版到去年2014年年底,作家出版社才真正出来这一版的书。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是中国强大的表现
主持人: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不仅很怀念像马海德先生这样为中国抗战作出很多贡献的国际友人,而且我们更要去思考这场战争的胜利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对于这个问题您是怎样看的?
苏菲:我觉得这个纪念会必须开,这也是我们中国强大的表现。我们年轻的时候,风风火火地上战场,风风火火地去参加革命,吃了那么多苦打下的江山,让我牢牢记住了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不是口头上大家说一说,我从心眼里是感觉到我们中国真正强大起来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觉得非常光荣、自豪,尤其是我那么早参加了革命,一直是跟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走过来的。我有很多很多回忆,很多很多的故事,我这一辈子是特别有意义的,从年轻到现在都很幸福。
主持人:谢谢苏菲老师今天和我们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