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16日电(刘云 实习生张雯)爱情,可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向往;爱情,可以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羞涩;爱情,可以是“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的痴迷;爱情,可以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忠贞;爱情,亦可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坚守。爱情本就绚丽多彩,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体现的爱情观更有其沉淀的魅力。10月15日14:00,情感问题专家、知名作家苏芩做客人民微博微访谈,与网友聊一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爱情观”。>>点击进入微访谈回放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不乏描写爱情的篇章,相对于西方童话描写的都是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中国传统爱情故事更多是“仙女”和“穷小子”之间发生的一往情深,一直在宣扬女性的强大和质朴。苏芩觉得这种“爱情观”是值得推崇的,“古代的爱情故事给予我们的更多是一种爱情信念”。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寻找“爱情”时往往定义了太多的“条件”,为自己束缚了很多条条框框。苏芩说,“当一个人强大到一定程度,才会不在乎‘条件’。但这个社会,强大的内心太难找了。”
现代婚姻与传统婚姻相比似乎总是缺少一些“坚持”。苏芩觉得如今现代婚姻的耐受力越来越差,尤其是年轻夫妻,一遇到点挫折立马想到走人,欠缺了克服困难的毅力。“要知道,爱是甜蜜的负担。痛并快乐着,也别是一番幸福滋味。” 苏芩认为,现代的男女一定要有为爱情抵御压力的能力。
事实上,“爱”和“情”这两个字本身就值得人们去品味,相对而言爱是自发性的,情则带有社会属性。爱是一种热度,情则有长度。爱比情炽烈,情比爱绵长。苏芩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恋爱婚姻的自由度。但与此同时,传统婚恋观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也一定值得传承。”
苏芩并不反对如今电视上很火爆的相亲节目,她认为电视原本就是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这里很多行为会被放大,其实真正生活中也都是蛮正常的人。但现在很多人把电视当成是一种自我的展示机会,这也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不过爱情观,我认为还是古典一点好。” 苏芩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