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世界杯比赛的第一个进球,居然是东道主巴西队自己进的一个“乌龙球”。这事儿显得很诡异,是按南美俗谚所说“一个不幸预示着更多的不幸”,还是依中国式的说法“万事开头难”,目前还难以得出结论。
足球比赛中所谓 “乌龙球”是英语“OWN GOAL”一词的音译,意思是“自进本方球门的球”。广东过去有个民间传说,说的是某年大旱,人们祈求青龙降下甘霖,普救百姓。谁知,青龙未至,乌龙现身,反而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咱们香港的球迷根据这个“摆乌龙”的成语,将那个英文词翻译为“乌龙球”,音似神似,颇为高明。
对于本届世界杯来说,“摆乌龙”的事情从开赛之前就闹了几起。比如说场馆建设,不仅迟迟未能竣工,还出过重大伤亡事故,让国际足联好不恼火。更糟糕的是,从2013年开始,巴西多次爆发游行示威活动,直至世界杯开幕当天,里约热内卢三大机场工人还在罢工,让巴西政府很为难,也让全世界的球迷捏了一把汗。
从中国球迷的角度看,巴西人的游行示威和罢工很不好理解。你想啊,世界杯的主办权那可是块香饽饽,多少国家(包括中国)千争万夺求之不得,巴西人获此殊荣,咋就不珍惜呢?举办一次大型体育赛事到底是赔是赚,对主办国的老百姓有没有好处?
巴西在世界杯前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从几方面看。首先,影响最大的“反世界杯”活动始自2013年联合会杯开赛前,起因是圣保罗的公交车涨价,示威游行者喊出的口号是 “让我们高举双手!反对3.2雷的耻辱票价!”等到联合会杯开幕式进入倒计时阶段,巴西民众的抗议增加了新的内容,如抗议政府连续承办联合会杯足球赛、世界杯以及奥运会3个大型体育赛事,实在是劳民伤财。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感到,按巴西的经济实力,连续举办多次大型体育赛事,的确有点儿勉为其难;在老百姓参与筹办比赛前突然提高公交票价,动了底层民众的“奶酪”,尤其显得决策不周,政治弱智。毕竟,巴西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物价、交通、环境,乃至卫生、教育、公共安全等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某个大型体育赛事所能带来的荣耀。
当然,肯定有一些抗议活动比较另类。有报道称,世界杯开幕后,在阿雷格里港发生一次对抗世界杯的示威,该州军警出动了200名警察,包围了约40名示威者。诸如此类的抗议活动是一些年轻人打起无政府主义的旗帜组织的,还有的活动由“无家可归者的国际主义者阵线”之类的团体宣布对活动负责。在某些示威活动中,有的参加者竟然在警察的包围中踢起了足球,也算是巴西世界杯上的特殊景象。
那么,世界杯对巴西人而言是否值得举办呢?统计数字表明,2013年,巴西的GDP是2.15万亿美元,当年经济增长速度为2.3%,国内劳工工资收入环比下降0.6%,平均收入2028雷亚尔(合890美元)。大致分析认为,巴西这两年的经济增长缓慢,物价涨幅较高,2014年前4个月4.9%的失业率尤其不好看。在这种背景下,举办世界杯当然可能对巴西经济产生相当程度的刺激作用。据巴西财政部长曼特加预计,世界杯期间将会有超过370万的球迷和游客躬逢盛会,直接带来的旅游业收入达67亿雷亚尔(约29.7亿美元),航空、酒店等行业的收入大概有200亿雷亚尔(约88.5亿美元),其他服务行业的收入未提供数字,估计也不少。此外,世界杯将为巴西创造17.5万个就业机会,因此,巴西今年二季度的失业率将降低,经济形势将向好的方向转变。
如果官方的预计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看。足球是巴西的国球,是巴西人的挚爱。在巴西,有正式注册的足球俱乐部2万余家,从累西腓到圣保罗再到阿雷格里港绵延的沙滩上,无数青少年心中充满着足球的梦想。巴西每年向全世界输出近900名优秀的球员,按10%的纳税额给国家带来的“出口创汇”达10亿美元。更不可忽略的是,足球与桑巴舞、咖啡、狂欢节、马黛茶等等一起构成了巴西的文化特色,成为巴西老百姓生活欢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否满足这样的需求,不能也不应该简单地用金钱去计算。
在这个世界上,自摆乌龙的事情屡见不鲜。像泰国那样“黄衫”“红衫”争斗不已,遭殃的是旅游业,倒霉的是普通民众。前几天法国铁路罢工,40%的员工参加,却给全国数万正好参加高考的学生带来大麻烦,同时每天造成2000万欧元损失,这账怎么算?所以,本届世界杯巴西人虽然先摆了一下“乌龙”,却能马上自我纠正,虚惊一场之后摆正姿态,欢乐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