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图文:一个村庄的三日观察

2014年01月28日06:53    来源:湖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图文:一个村庄的三日观察

湖北日报讯 图为:团聚——四代同堂的欢乐

  图为:年饭——张建勇一家其乐融融

  图为:纳鞋——陈学梅把对孩子的思念纳进鞋里

  图为:出嫁——闺女要嫁人了,母亲既开心又不舍

  张思永村,黄梅县五祖镇的一个建制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 536户,2168人。全村耕地面积1627亩,人均不足一亩。近年来,该村近千名青壮年选择了外出打工,打工收入平均占据家庭总收入的3/4。22日至24日,本报记者来到了这个位于大别山南麓余脉的普通村落。

  空落的山村人气陡升

  腊月廿二,张思永村从镇到村的公路上,不断有高顶着行李的中巴车呼啸而过,也不乏挂着“粤”、“苏”牌照的私家车。车门打开,一拨一拨的村民提着大包小包,各自挤进寂寞而苍凉的楼房。

  “叔,叔!”面对此起彼落的亲热招呼声,57岁的张中文反倒有些不习惯。他所在的15组,一片住了23户,平时家家户户都外出打工,到了夜晚只有他家亮着灯。

  “家家锁着门,见不着人影,感觉说话都有回声。”张中文说,因为是留守户,邻居们纷纷把田转给他种,共80多亩,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村里的“种粮大户”。

  进入腊月,寂寥的村庄变得生龙活虎起来,不再是清一色的老弱妇孺,年轻的小伙,俊秀的姑娘,将村子装扮得五颜六色,青春逼人。“就等告假回故乡,见了李公子,我送他一个状元郎……”71岁的何帜昌家里唱响了黄梅戏《女驸马》。何帜昌有两个儿子,一家都是黄梅戏迷。大儿子在武汉,小儿子在深圳,每年春节回家最快活的事莫过于一家人唱上几段黄梅戏。儿子们知道,平时不在父亲身边,父亲唯有寄情于黄梅戏,日子才过得快一些。

  何帜昌的老伴陈学梅则爱好不同,难熬的时候就纳鞋。一个月前,她还坐在床边,一边想着孩孙的样子,一边将思念缝进密密麻麻的针线里。她的屋里,堆放着自己亲手纳的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20多双鞋。“这双是大儿子的,这双是孙女的……”陈学梅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每一双鞋的主人。

  入夜,万家灯火,让人沉醉。这是一个乡村久违了的风景,也是一个个家庭期盼已久的团聚。

  记者感言 一曲曲戏,一双双鞋,一对老夫妇对孩子的思念也定格成千万父母心酸的期盼。在城镇化不可阻挡的今天,空落的山村、留守的亲人成为打工者难以承受之重,十天半月该如何还清300多天欠下的亲情账?

  浓浓的年味香气四溢

  廿四,扫房子;廿五,打豆腐;廿六,剁年肉……一年一次的年货,马虎不得。

  腊月廿三,记者刚走进15小组,远远闻到一阵诱人的豆香,原来是程火荣家里在打豆腐。“这年头,会打豆腐的人也不多了。”69岁的程火荣从年轻时跟长辈学做豆腐,至今已有30多年。近十几年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摒弃了这些如业余爱好般的手艺,纷纷学来钱快的装修活,而程火荣却把一年一度的做豆腐坚持下来。每年春节,周围的村民们便把泡好的黄豆磨成粗浆,送来加工。

  沥浆、煮沸、冷却、加石膏水,不停搅拌,豆浆变成了豆花。“尝一尝不?”不等记者回答,程火荣便让丈夫拿出几个小碗,舀上几勺,加点白糖。果然,醇香滑嫩,回味无穷。

  待豆花稍凝固,程火荣便将豆花倒入模框,用纱布包好,放上木板,压上石磨。不到半小时,拿开石磨,打开纱布,一大块如砖厚的豆腐便做好了。切好的豆腐满满一盆,乡亲们兴高采烈地端回去,可以吃上整个正月呢!

  豆腐也好,年猪也罢,花钱买得到年货,却买不到年味,难怪27岁的张行感慨:“这是城里吃不到的味道。”

  张行在青海做建筑工程,那里的冬天零下30℃,挖掘机一铲子挖下去,全是冻土。艰苦的环境,让张行格外想念家乡。院子里的大树,屋后的枯井,母亲的唠叨,父亲的憨笑,汇成乡愁,融入血液。

  回到家乡,张行总爱不自觉地蹲在地上,拾起一把乡土,在手中细细搓揉,感觉家乡的味道。“不管我在哪里,不管我走得有多远,我始终都能感觉到爸妈在村口对我的期盼和思念,都能闻到家乡香气四溢的年味。”

  记者感言 村庄很美,天空很蓝,空气很清新,在游子的心中,家乡永远是心中最美的一幅画、最深的一份挂牵。过年回家,寻找的不仅仅是渐渐遗忘的年味,更是情感的归宿。正如王朔《动物凶猛》开头所述:“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

  疏离的心回暖复苏

  龚灿回家快20天了,两岁的女儿张鑫仍然和她有些生疏。“白天还好,一到晚上她就拼命哭,不肯和我一块睡。”龚灿连试了好几晚,女儿就是不肯“就范”,偏要同奶奶睡。一年多来,龚灿将女儿交给婆婆,和丈夫前往江西做装修。一座座高楼大厦,丈夫贴外墙,龚灿打下手,每天早上天没亮就起来,晚上再顶着路灯回出租屋。

  去年雨水少,为了多接几桩活,龚灿夫妇没日没夜地抢工期,即使江西离黄梅并不算远,可一年到头也只过年回趟家。在家的日子,龚灿格外珍惜,尽量多陪孩子玩,孩子也慢慢接纳她,抱她、亲她,让龚灿找回母亲的感觉。只是龚灿有些担心,孩子毕竟还小,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感情年后又无法接续。

  相比之下,11岁的张豪锋则抓住父母回家的契机,好好地撒了一场娇,结果张豪锋得到一台电脑。

  张豪锋不到一岁,母亲袁良情为他断奶,前往深圳随丈夫打工。除了袁良情期间生第二个孩子在家待了一年,张豪锋和母亲相处的时间累计起来不超过3年。每周六,是张豪锋和父母的电话时间,起初张豪锋还说些“我想你们”的话,可每次听到的是“爸爸妈妈还要打工挣钱”的回答后,张豪锋便懂事地回避这些字眼。

  奶奶要带4个孙子,最大的张豪锋上了镇里的寄宿学校。在学校里,张豪锋最羡慕那些父母在身边的走读生,可以每天回家。好在大多数同学和张豪锋一样,他的心里也渐渐平衡。张豪锋成绩很好,这也是袁良情两口子在外打工最大的心理安慰。

  为了犒赏儿子,袁良情满足了其买电脑的愿望。“我亏欠儿子很多,既然他想要,就买给他吧!”这种物质补偿,让张豪锋欢天喜地。

  记者感言 孩子的母亲,母亲的孩子,无形的浪潮在一拨拨打工迁徙者的身后,也留下了难以归位的身份。团聚,拾起遗失的美好,只愿重聚的幸福、情感的满足能在留守者心中留存的时间更久、更久。

  异乡的梦还是回家来圆

  腊月廿二,傍晚6时许,天色渐暗,空气微寒。一栋还没完工的4层高楼房里,30岁的农民工张贵银在装电线,他打算春节期间拾掇好房子搬进新居。

  张贵银和妻子在外做装修一年能攒十万元,他想过在城里买房,以后接孩子来上学。为此他和妻子在广东没日没夜地干活,凌晨四五点起床赶工,酷夏在不能开窗的房间里挥汗如雨地做装修,寒冬给20多层的大厦贴外墙瓷砖。可高房价和城里人有意无意的“另眼相看”,让他放弃了“城市梦”,最终选择用多年积蓄回乡盖房。

  在城里,更难的是找对象。22岁的张蔡钱就是如此,19岁进城打工,3年打工生涯,每天都是工地、宿舍“两点一线”,休息时就补瞌睡,没机会也没心情找对象。

  回乡后的腊月十九,张蔡钱经亲友介绍,与邻村20岁的姑娘小芳见了面,互有好感。在张蔡钱家,记者见到来吃中饭的小芳和张蔡钱,一个身穿红呢、脚踩高跟靴、烫着时下最时髦的波波头,一个黑夹棉、牛仔裤、耐克鞋,看上去和城市青年区别不大。张母蔡菊花说,两个孩子都在深圳打工,春节先相处着,顺利的话就按村里的习俗今年6月初6订婚,来年春节办婚礼。

  春节回乡相亲,来年回乡结婚,这是许多年轻打工者的人生轨迹。24日,过小年,村里迎来一场热闹又不失传统风俗的婚礼。新娘是本村22岁的姑娘何时芬,新郎是邻村24岁的小伙陈源,他们的每一步都循着这道轨迹。

  两人谈的是“异地恋”,何时芬在深圳电子厂打工,陈源在江西吉安做装修,一年里见不了几次面。婚后,何时芬决定辞工,夫唱妇随。

  何时芬的娘家是一栋气派的三层小楼,在一楼的房间里满满堆着她的嫁妆,小到衣架、水桶,大到冰箱、空调、电脑,都置办全了。何母程再荣说,现在农村条件也变好了,婚礼虽不像城里人那样气派,也能花上三五万办嫁妆,让女儿风风光光出嫁。

  记者感言 城市对于外来打工者,是既熟悉又陌生,想亲近不容易。闯荡城市一时不难,难的是真正地融入与扎根。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于是他们只能在回乡的日子里赶着把相亲、结婚、住新房这些眼下在城里还不能完成的任务,回乡完成。我们希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有序推进,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真正缩小,他们的梦想才能有更坚实的依托。

  本期策划:姜平 张兴旺 胡蔓

  图文采写:记者 崔逾瑜 曾莉通讯员 王政 吴志雄 许剑

  张晓英 向志良实习生 冯思思 詹蕙兰 吴丹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