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17日电(彭心韫)近日,一个标题为“输液的危害=自杀”的文章出现在微博上并被转发近万次。文中说:“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不开输液的医生无法在医院立足”,“看完请一定转帖,举手之劳能帮人重拾健康甚至生命”,许多网友评论跟帖表达自己的担忧、恐慌甚至气愤。对此,人民网“政在回应”栏目记者带着网友特别关心的几个问题采访到了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
童朝晖在看过帖文之后表示:“输液等于自杀,这样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如此表述太过分。是否需要输液,一是根据病情需要决定,二是由药物的给药途径决定,绝大多数医生是不会让不必要输液患者也非得输液的。”
童朝晖说,“具体来讲,一些急危重症肯定是要输液,比如说呼吸系统的重症感染、心血管病、休克,肯定要静脉注射,单单采取口服的方法,病人就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有的药物途径要求就是输液,不能口服,不能打肌肉,就都是由药物特点决定的。”
为何依赖输液? 患者存有“输液好得快”误区
“其实很多现实情况是,患者非要求输液,而医生劝他别输。”童朝晖说:“一种传统思想,总是认为输液后病好得快,我常遇到患者一来就要输液,这是误区,患者自己的误区。”
“第二,有些医生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或者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图省事、多开药,我觉得这些情况可能都会有,不否认。但是不能因此否定了所有的医生,我相信大多数医生还是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药物的特点,来掌握需不需要输液。”
医生特别爱输液? 童朝晖:管理有控制 比例在下降
对于“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不开输液的医生无法在医院立足”的网友观点,童朝晖表示:“目前至少在三级医院,对输液的适应症、指症还是控制得非常严的。作为我们医院,是要求各科室尽量减少输液,病情不需要的,尽量不输液,这是从医院管理层面对临床医生的要求。我们的门诊输液室,近几年来,每天接待的病人越来越少,这也说明了医生开输液的比例是在下降的。但是有些药物本身的特点要求静脉给,你就得静脉给,总体原则是一定要科学对待。”
如何控制输液隐患?加强医生水平 严控药品质量
童朝晖说:“现在各大医院都有专门的配液中心,在严格的专门的洁净房间、洁净台来配液,专人配,专门送。药品、注射器、注射泵、输液器等,都是经过国家严格检验的。但是,有些药物本身的确存在一些副作用,但是,一般来讲,临床上,药物的副作用,停止用药之后,都是能通过肌体代谢排除掉的。”
“临床医生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药物的特点、病人疾病的特点,来合理用药、科学注射。对于患者来说,要遵从医生建议,既不对输液全盘否定,也不要‘主动申请’;当病情有需要、用药途径有要求时,一定严格遵守,尊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