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叹暑期社会实践又苦又累 但大有收获--强国社区--人民网
人民网>>强国社区>>强国新闻

大学生感叹暑期社会实践又苦又累 但大有收获

——人民网公益团队爱心支教和环保调研实践侧记

2013年08月21日10:55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手机看新闻

青海湖畔甲乙村的孤残学校条件十分艰苦

实践队员的午饭:咸菜丝、水煮土豆、米饭

人民网8月21日电(记者曾伟 姚治国)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花朵,他们青春的肩膀正练习担起社会的重担,他们的臂弯正准备托起未来的希望。

8月19日,大学生公益团队活动随着各团队支教、环保调研结束,进入了数据、资料整理和实践报告总结阶段,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布活动感悟网络调查。虽然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烈日炎炎、暴雨频发的夏季里,经历了一次艰苦旅程,但在留言中却表示,这是一次有意义的体验,收获很大,“虽然苦、脏、累,但一切都值得”。

他们就是人民网公益团队支教、环保爱心行活动的社会实践队员。

“这是我见过的最穷的地方”

公益团队爱心支教和环保调研实践,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人民日报政文部指导,人民网主办,旨在鼓励和提倡青年学生勇担使命,深入基层体察国情、民情,释放青春正能量。前期,已经从300所高校的千余支团队中选出50个社会实践公益团队。后期将举行评选,从中选出“十佳”团队。

此次从千余支团队中选出的实践团队均选择偏远、贫困地区作为爱心支教和环保调研的实践地,尽管出发之前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实践地艰苦的条件还是让队员们吃了一惊。

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彝路阳光”支教团队的彭倩说:“这是我见过的最穷的地方,很多人家里连电都没有。”

武汉理工大学“蛋蛋在行动”支教团的杜源恺则深有感触地说:“支教地交通十分不便、信息闭塞没有手机信号,让人无法想象在这里如何生活。”

湛江师范学院“幸福红领巾”服务队的李俊阳则反映:“平时学生自己都会带水来学校喝,但是离学校很远的学生往往在半路就把水喝完了,只能从别人家借水喝,有时为了赶时间还没办法去借水,于是到了学校就没有水喝了。”

“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路还很长”

在强国论坛的网络调查中,来自湖南农业大学“致远”志愿者团队的刘慧留言说:“山区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我希望以后等我有成就以后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大山,我也会一直为此努力。”

队员们知道,或许短期的支教、环保调研并不能从根本改变什么,但参加活动,还是让他们都深深地感到了肩膀上的责任和担当。

西南石油大学校报记者团石亮在留言中说:“短期支教的弊病虽然无法克服,但我们的团队将会继续关爱留守儿童,继续将爱心传递下去。”

合肥工业大学青弋江泾县段生态环境调研团队李应伟说:“对家乡的生态环保调查并没有就此结束,我还会继续跟踪家乡未来的发展,关注家乡的变化!”

江西财经大学“碧水行动”协会杨庭逍说:“环保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像这样的环保公益活动我以后还会继续参加。”

“虽然苦、脏、累,但一切都值得”

他们的肩膀虽然娇嫩,但是已经做好了勇挑重担的准备,他们臂弯虽然还不够坚实,但已经准备托起未来的希望!除了沉甸甸的责任,队员们在实践活动中,也收获了心底最真实的感动。

常熟理工学院“节能环保任我行”团队谭梦在人民网强国论坛的网络调查中说:“我自己本身就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这里的孩子让我很心疼,为了带给他们明亮的未来,我们所吃的这点苦完全不算什么。”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之魂爱之翼”团队王永玲在留言中说:“一次支教不仅是对自己的锻炼,更让我收获了难忘的回忆。孩子们笑脸、眼泪与微笑始终还在。”

江西财经大学“碧水行动”协会马熙:“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实践,更是一种吃苦耐劳的品质,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种服务人民的意识。”

中央财经大学“爱汇陇”支教队许卓然则在留言中表示:“经历过才会知道,虽然实践中苦脏累,但一切都值得!”

 更多留言请点击 支教团队 环保团队

 

(责编:姚治国、张葳)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