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文化成为一个监狱,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美国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导语】

近日,有消息传出,新组建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拟出台新规:所有抗日剧都需重新审查,抗日传奇剧、戏说剧等将禁止播出。随后即将播出的部分抗日剧也将可能胎死腹中。消息虽未证实,网上立即响起一片欢腾之声,网友列队表示:“早该出手了”。

 

【雷剧到底有多烂?】

国产抗战雷剧何以让无数观众忍无可忍?有网友对其中的脑残剧情进行了盘点。

一、鬼子全部低智商

凡是鬼子都是智商低得可怜,平均智商估计不超过二十。国产抗战剧中,鬼子被我英勇无畏的主角像耍猴一样玩弄于鼓掌之间,叫他往东他不往西,叫他捉贼他不抓鸡。

二、主角光环永照耀

正派全武林高手,能有效躲避子弹甚至火炮。鬼子的三八式歪把子在他(她)的盒子炮、土手雷甚至是飞刀面前都是浮云,而且还能顺便做几个高难度动作耍耍帅,即使是鬼子的精锐师团摆在他面前,也要集体玉碎。

三、男女主角恋爱忙

一边打鬼子,一边恋爱,男人是帅哥,女人是美女。真不晓得现在的导演是怎么想的,难道现如今的抗战剧,你不加点爱情进去,都不好意思拍吗?

四、女人土匪也抢镜

估计是以前八路军新四军国军的抗战传奇都拍厌了,以女人土匪为主角的抗战剧便如雨后春笋一般浮现,剧中的女人土匪都比正规军还牛,估计日本人看了以后要哭了“原来我们的祖上不仅被土八路欺负,连女人土匪都打不过了。”

五、满屏都是狙击枪

狙击步枪越来越多,全是神枪手,一枪一个!有网友戏称,现在不搞个狙击手,不在步枪上裹上布再加上一支山寨版狙击目镜,你都不好意思拍抗战片。不仅如此,狙击手也出现了性别分化,女性狙击手越来越多。

六、宇宙无敌小分队

无敌小分队可以让师团鬼子胆寒。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以一当百。他们能完成一般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的战斗力比一个正规军还大,在鬼子严密的火力网中还能毫发不伤地干掉无数鬼子。

如果您觉得上面的总结有点儿抽象。那就再举个例子吧。@卫视大混战:尖刀战士之[鬼子后悔侵华了]:陈挺,西点军校高材生;韩彤,爆破专家;小五,绝世神偷;齐淞冽,修锁专家&模仿达人;张汉杰,西部枪王;赵喜娃,苗疆武林高手。“尖刀小组”的彪悍履历在此,北岛宏你还是回岛国找天皇吧。

 

【观众情感智商无处安放】

几句调侃,几条妙计,艰苦卓绝的战斗甚至牺牲就被轻飘飘的一笔带过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抗日雷剧,嘲弄着观众的智商和情感,挑战着烂片的底线。

@菜鸟阿喵:外公和村里同辈的爷爷们都是亲身经历过鬼子侵华时“杀光,抢光,烧光”的人,那些因为某些夸张的抗日剧而质疑日军侵华被夸大的人,永远不懂那时候人们经历了怎样的惨剧,以及国人为抵抗侵略者做了多大牺牲,抗战剧是有夸张情节,可鬼子当年造的孽远比影视表达残忍百倍,为抗战付出的比想象更惨重更壮烈。

@蓑笠翁-寒江雪:当今的电视理念很可怕,打开电视,各频道到各地方台全是:痛杀日本人,灰姑娘嫁给了富豪,英勇献身,电视购物诈骗,晚会歌颂组织,疯狂的歌唱比赛。其中的关键词是:灌输仇恨,金钱婚姻,赤裸欺骗,谎言商业,娱乐至死。如此反复灌输,天长日久,一个正常人最终也会成为一具没有思想的木乃伊。

@MM-503:让现在的小孩都以为以前的抗日战士个个都是神人能以一敌百呢,孰不知这才是真正的歪曲历史,才是真正的不值得提倡。为什么那么多侮辱群众智商的电视剧流行呢?

 

【雷剧市场存在神逻辑】

据统计,浙江卫视2012年黄金档共播出20部剧,其中抗日剧占50%,江苏卫视黄金档抗日剧占41%,山东卫视占48%。虽然每个人都说二、说俗,但为什么屡破下限的新剧不断涌现?这是从官方政策、制播方到观众都有深层次的经济和文化原因。

>>编导表示很委屈?

雷剧盛行,板子自然先打在导演、编剧身上。

@神评大师:抗日传奇剧、戏说历史题材、雷人历史剧禁止播出,现实题材剧本必须占卫视播出比例的50%,看来以后编剧们只能写写婆媳战争,爱情职场保卫战了,但国产剧千篇一律真的不能怪编剧哦!

@一路向西的增原:以“弓箭对抗鬼子机枪”为卖点的《箭在弦上》,其编剧、制片九年原先只写《宝莲灯》、《魔幻手机》等魔幻剧;《向着炮火前进》的导演林建中则是来自台湾、以拍武侠剧起家。

但制片人张谦的观点是,如今抗日剧是相对安全的剧种,导致很多创作者以为政治安全就可以,忽视了创作,现在抗日剧做烂了,成了一个娱乐化的概念。本来制作人可以写很多抗日时期的故事,写那个时期的人生百态,可以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做出很多创新,但制作者自己把自己玩小了。

>>电视台也很糟心?

不怪编剧,那怪电视台?一位电视人也曾抱怨说,同事在买这些剧的时候,从内心里也不喜欢。但现在电视台的考核,大部分还是依照收视率,收视率一方面绑住了观众,一方面绑住了广告客户,更重要的是绑住了电视台。

@我们都是有病的人:对于投资方,什么剧容易拍、来钱快,就是首选投资对象。

@编剧华明:下单生产雷剧的是投资方,编剧不是经理是工匠或设计师;考核电视台的,只有存在争议的收视率标准;若播不好电视台就不会买,没人买这种剧自然会消失;不提倡雷剧,但应研究它为啥收视好。

知名导演郑晓龙和尤小刚认为,电视台是文化传播工具,对观众有引领作用,有责任培养观众审美,不能光顾着收视率。如果总是这么拍,观众都跑了。同时,尤小刚还提出质疑:内地的收视率调查是采用欧洲的方式,标本是十年以上的老住户,这样我们的样本户到底代表哪些人?什么文化水平和年龄阶层的,谁知道?

>>观众是雷剧同谋?

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雷剧在成为话题之后,会有不少人想看,即使是边看边骂,所以它们的收视率有时候并不差。这对制作方、电视台和投资人来说,都是再好不过的消息了。

@李星文:大批观众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最初是因为可选择范围有限,他们被雷剧绑票、圈禁。久而久之,观众竟然爱上“绑匪”,就是再遇上尊重其自由和智商的人,他们也会觉得不够刺激,非我所爱。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抗战剧被不断消耗,与观众老龄化有关,就湖南而言,就很受老伯伯的青睐,现在很多片方也挖空心思加工成很多类型,偶像派、言情派,他还看到有抗战剧打出最绝广告:战争年代的《非诚勿扰》。

@大狸子本人:抗日雷人剧,只要有人看就会有人拍,电视台就会播,哪怕我们是带着娱乐,批判的眼光去看抗日雷人剧。所以彻底消除抗日雷人剧,我们就必须下决心不看这些抗日雷人剧。不去看,就不会拍,拍了,电视台也不敢播。

说到底,在雷剧的整个生产链条上,没有一个环节有勇气打破怪圈。制作者们往往心浮气躁,不愿意精心打磨,观众来者不拒或者根本就是遥控器难敌雷剧统治,各种雷人抗日剧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批量生产出来了。名编剧高满堂就曾批评称,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正遭遇瓶颈,“历史剧缺乏正气,年代剧缺乏神气,当代剧缺乏地气,我们的探索缺乏勇气”。

 

【“打鬼子”是门生意】

在青不红皂不白中,包括抗日剧在内的各种雷剧成长迅速,怪圈越挖越深,尾大不掉。

@中国新闻周刊:去年,中国生产了抗战剧及谍战剧就超过70部;最近3年,每年都有约50部抗日剧在横店诞生;热门抗战剧利润率普遍达到200%;因“手撕鬼子”情节广受争议的《抗日奇侠》一集卖到200万,随后还要进军海外市场;《向着炮火前进》播出后,吴奇隆的身价涨到50万一集……抗日剧正成为一个正义凛然的爱国生意场。

@李星文:电视剧产业发展到今天,高收视剧形成了四大流派:雷、虐、神、风。雷派霸王闯王分不清,张飞当了岳飞的兵,专以挑战常识为卖点;虐派以畸情畸恋畸零畸残为卖点,把观众的心撕巴了算;神派以意淫和架空见长,不见历史不见现实不见真实人性;风派以山寨和跟风见长,谁牛逼傍谁,谁挣钱复制谁。抗日剧不过是其中的极品而已。

 

【全民笑柄后的反思】

一段严肃的历史成了娱乐化的产物,抗日剧背后是民间特殊审美志趣和有“病”的历史观。

@丽清_Nikki:希望多拍真实的历史剧。都说历史像一面镜子,如果我们不愿正视自己,喜欢照哈哈镜,那样嘲弄的只会是我们自己,丑化的也是我们自己。

@新浪评论:“抗日神剧”雷则雷矣,但其实并非始作俑者。总是习惯于把心目中的敌人漫画化、弱智化,并从中获得快感,不自今日始,其表现领域也远不止于影视剧而已。与其将板子全部打在“抗日神剧”的编创者身上,不如反思某种奇特的民族心理。

@刘海洋pp:抗日剧成了全民笑柄,揭示了现今似乎一片繁荣的影视市场下潜藏的深重危机,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中国影视工作者的耻辱。同时它也说明:文化体制的改革也到了深水区,不彻底解放思想,改变管理方式,这样的笑话还会批量出现。

 

【雷剧能一禁解千愁?】

虽然雷剧看得人想吐,但是针对广电总局拟发禁令这件事本身,不少人仍有担忧,因为毕竟这样的行政指令之前有过,但是电视剧怪圈却一直没走出来。

@三湘都市报:我们的电视剧何时能走出“某题材大热→一窝蜂上→泛滥后禁播→选题更狭窄”的怪圈?到头来,还是抄袭、翻拍、脑残内容随意加更方便,省力又省心。

 

【结语】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文化繁荣的背后,需要文化的道德作为其存在的依靠。否则,一切都是虚假的表象,人们便会在享乐中失去自由,毁于自己所热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