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不可或缺的配角--要闻播报--人民网
人民网>>要闻播报

闻道——不可或缺的配角

王鑫 张金文

2013年04月27日14:06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今天你不去救助在你眼前哭泣的人,明天你怎么可能去拯救世界呢?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

 

【导语】

救援、救援……地震后,这个词不断回荡在我们耳边。有些人不是战士,也不是医生,却用自己的方式,为救援工作助力。在整个救灾信息传播链条上,从奋战在最前线的记者,到端坐在电脑前的网友,一支话筒、一个镜头、一只鼠标、一个键盘……都会成为施救“装备”、战斗“武器”。他们虽是配角,但同样不可或缺。

 

【蒋林:教科书式的“连线哥”】

 

“现在站在这个位置上往后面看,通道上有整齐划一的八排帐篷……我们看到这些帐篷和之前不太一样,现在已经有基本的分工……我们再看里面的情况,医院现在已经把所有的救治力量全部转移到了相对安全的室外……这里治疗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所以在现场我们看到这样一幕,伤员在这里做预处理和紧急处理,随后他们会被各种车辆,我们看到有民用车、有小货车运到雅安市的医院……”

4月20日,芦山地震突发当天,人们迫切想在第一时间多了解信息。央视“新闻直播间”大约13:23左右,有一个时长10分钟的连线报道,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一个教科书式的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而这个报道就来自成都台记者蒋林。

到21日,他就已经在救灾第一线为全国人民发回超过60次的电视、电话连线报道。全国10家地方台也都对蒋林的报道进行了转播,被称为“首次震中全景式报道”。

@点点寒冰:他的采访,思路清晰,没有恐慌,没有多余情绪,更没有煽情,灾区现场需要这样专业的媒体。

@主持人李想DGRTV:他坚守一线三天了,胡子没剃、衣服没换、眼睛浮肿了些,但都无伤大雅,这样的报道才接地气。

成都电视台金牌主持人“CDTV周东”在微博中写道:成都电视台主播蒋林说,曾经为了当一名主持人,在说了十几年话之后,重新学着“说话”;曾经也短暂的似乎学会了当主持人,可忘记了怎么“说话”;庆幸,十几年了,我没有忘记怎么说真心话;现在我更有自信地说话了,因为我不光是主持人,更是一名能接近真实的一线记者,所以我有权利“说话”!

 

【长啸:救灾当前少些“官腔”】

 

“这个我们可能比你知道的多些,说说现在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如何贯彻落实吧。”

芦山地震发生后,央视主播长啸连线雅安市委书记,在市委书记历数各级领导高度关注灾情时,长啸如此回应。

长啸,真名陈家传,是《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主播,做媒体之前曾经做过8年的乡村教师。

@老徐时评:真心希望各级媒体在直播救援时多报道灾情和灾区老百姓的情况,少报道些领导的行踪。现在当务之急是救人,救人!

网友肖勇认为,为什么我们的一些领导,每每关键时候咋不善于说话?说到底还是官本位,什么事都要把领导放在前面,领导先的思维如果不改变,你不可能对群众满怀深情。没有情感,你的决策也许就会和群众诉求有距离,你的决策群众就难于得实惠。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说,这个时候数领导,不仅无益于传递真正重要的信息,而且显得不合时宜。

 

【曹林:众人皆“醉”我独醒】

 

“越是满腔热血地觉得自己是在掏心掏肺地帮别人的时候,越需要警惕和克服被道义感包裹着的自私。不要借别人的灾难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曹林,《中国青年报》主任编辑、评论员、评论部副主任。

地震当天,举国惊心,网络上各种力量迅速集结,表达自己的祝福、关切。但是在这些喧哗声中,曹林警觉地提醒爱心诚可贵,理性价更高:社交平台话语上的“热闹”跟残酷的灾难现场有多大关系?有时在围观中会成为一个秀场,会形成一种幻觉。适当的节制和静默也许更有力量:希望看到一线记者的静默,说灾情别说自己;希望看到媒体的低调,别机巧地借机营销。

随后,在微博上不断出现呼吁理性救灾的声音,并逐渐成为这次救灾的主流理念。曹林紧接着又发表“煽情退场,回归专业有序的救援”、“别借灾难寻找自己的存在感”等微博继续呼吁救灾不需要抒情、不需要道德优越感,需要的是专业和有序,是正确真实的善良。

在地震逝者“头七”当天,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面对有关灾区的新闻开始逐渐淡化,前方的记者开始逐渐撤回,新闻开始回归常态,曹林忧虑地提出:我深知热点转换的浮躁性和残酷性。再大的新闻,再让舆论狂欢、悲痛、震惊、愤怒的事,在热点舆论场过后,人们很快会遗忘,然后开始对新一个热点的狂欢、震惊和愤怒。新闻终会淡去,热点终会冷却,热情总要散去,但对灾难的悲悯和救助不能弱化,雅安需要一个恒定的关怀温度。

 

【@北京厨子:是救人就愿尽力一试】

“与乡长杨海萍进行了QQ和电话沟通。确认:全乡11500人,重灾户高达7200人,2100户。房屋受灾情况严重,道路垮塌3处。目前还没有救援力量进入,全靠自救。目前急缺帐篷2500顶,越快越好!乡亲们已经在露天苦熬了2天2夜了。请大家关注!”

像一个无所事事的网络游民,这个中年男子在微博上整日骂骂咧咧。他真实姓名不详,真实工作不详,他曾为救助124名尘肺病矿工,抵押财产、策划募捐……

这次,在地震过了两天,他收到了来自天全县思经乡的求助微博。半信半疑间,他找到了当地乡长的QQ问明了情况,随后又跟该县其他乡取得联络,逐一摸底,发现这个震中芦山县几十公里的天全县灾情严重,救援力度却远不如芦山。当天,他对他的29万粉丝进行了“狂轰滥炸”式刷屏,连发28条与天全县相关的微博,呼吁大家关注这个被忽略的角落。

 

23日,在和“@北京厨子”一样关注天全县灾情的人的影响下,这个地区被各大媒体广泛关注,物资和救援力量也源源不断地进入。同时,事件也在更广的范围内引发了对救援协调、灾情研判的反思。

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主任刘海明说,在某种情况下,没有声响的地方却是真正的灾难发生的地方。有些记者总希望听到有哭声、认为人多的地方,最严重。媒体喜欢扎堆,但灾难现场的记者又不善于去僻静的地方寻找新闻线索。不主动寻找题材,同质化报道的泛滥不仅浪费着新闻资源,而且误导着救援工作的开展。希望记者能够离开媒体扎堆的区域,去寻找真正有新闻价值、有救援价值的新闻。

长江网评论认为,从一些专业救援技能欠缺的志愿者无序进入灾区给当地道路交通造成不小的压力来看,从一些灾区物资匮缺的信息仍旧不能有效传达出去的现实来看,相比抗震救灾高涨的热情而言,我们在冷静的理性、专业的技能和信息的传达反馈机制等方面,仍旧存在不小的欠缺。

 

【结语】这是《闻道》推出的最后一期地震特刊,小编一直避免煽情,但是今天我们要想对对灾区施以援手的每一个人说: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感谢你,是你让我相信世界始终美好,也让我变得更美好。(人民网)

 

更多内容请看:

《闻道》第一期:唯愿雅“安”

《闻道》第二期:沉默,亦是善举

《闻道》第三期:民间的行动派

《闻道》第四期:不能忽略的角落

《闻道》第五期:灾区的大事小情

《闻道》第六期:大灾中的青红皂白

(责编:赵娜、李镭)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